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绚丽多彩的黔东南苗族民间工艺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绚丽多彩的黔东南苗族民间工艺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绚丽多彩黔东南苗族民间工艺品,以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鲜明的艺术个性,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在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开发中应注重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充分的认识和利用民族民间传统制作工艺,在利用中彰显其保护与传承价值,在保护与传承中研究其最佳的利用方式,使之成为良性的互动,才能真正的做到保护、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苗族民间工艺品;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56-01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久远,积淀深厚,绚丽多姿,以其独有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 孕育了“多元共处、和谐共存”的民族民间文化宝藏,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及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在这块美丽迷人的土地上居住着全国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这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神奇的风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黔东南苗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宝藏,浓厚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底蕴,造就了黔东南苗族风格独具、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品,其中苗族刺绣、银饰、蜡染,以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鲜明的艺术个性,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

一、黔东南苗族刺绣

苗绣作为苗族特有的传统技艺,它将苗族古歌、传说和故事等以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苗族人对生活、大自然、民族文化的追求和热爱,成为记载苗族人历史的重要载体,因此苗族服饰也被誉为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苗绣人的刺绣充分展现出苗族人崇尚自然,追求灵性,信奉祖先的文化特征。苗绣在结构形式上主要有:对称式、交叉式、二方连续式、斜菱形、单独纹样式等。图案纹样韵味十足,既规整又变化多姿,有较强的节奏感及装饰和艺术效果,给人以舒畅愉快的感觉。黔东南苗绣在制作工艺上主要有以下种类:

(一)堆花绣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又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苗族服饰是在迁徙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人们的迁徙,打乱了苗族服饰的地域界限,堆花绣服饰及堆花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苗族堆花绣,也称为堆绣,苗语叫“干亮”,是苗族妇女服饰的独特饰品。苗族堆花服饰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凯里市的旁海、凯棠、洗马河、三棵树以及台江县的革东、施洞、革一、台盘、平水等苗族村寨。堆花绣不同于一般刺绣,而是用一个一个三角形绫片堆积而成,构成工整、有规律,体积感较强,适于表现几何图案,表现抽象和含蓄的形体画面,能使动物、人物图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二)锡绣

锡绣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剑河县的南寨、敏洞、观么等乡镇,锡绣制品分为前裙片、后裙片、背搭三种,主要用于装饰服装。黔东南剑河锡绣是将锡融化后,制成薄片,镶在刺绣上,锡绣制品的光泽度好,质感强烈,深受当地苗族同胞喜爱。锡绣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用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中绣成彩色的花朵,银白色的丝绣在藏青色布料上,对比分明,闪光明亮,酷似银衣,与银帽、银耳环、银项圈、银锁链、银手镯相配,极其华丽富贵。锡绣制品工艺独特,做工精细,图案清晰,工艺复杂,用料特殊,具有极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三)挑花绣

挑花绣是黔东南台江县施洞地区特有的苗绣种类,是施洞地区苗族较古老的传统工艺,挑花不先起样,数纱挑刺。针法有平花挑和十字花两种,即在平布上面依纱眼用绣花线扣上十字形,然后以此为骨架,填置上多种需要的花纹,采取反面挑花正面看的手法。

(四)辫绣

辫绣是先把纸花贴在缎子上,再以8根、9根或13根彩色丝线编成宽窄不同的小辫条,然后将这些小辫条由外向里,一圈一圈地平铺在纸花上,另用一根同色丝线把它钉紧,织成辫绣。

(五)缠绣

缠绣是先用纸花贴在布料上,再用两根穿有二种颜色线的针来交替绣。

二、黔东南苗族银饰

黔东南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历史久远、风格独特,具有精美与粗犷相结合的审美特点。黔东南银饰制品种类繁多,主要有银角、银冠、银项圈、围腰链、银手镯、银衣片等100多种,是苗族银饰制品的重要产地,西江的棒拜、麻料、乌高银匠村有着400多年的银饰制作工艺历史。

苗族银饰采用手工制作,有30多道工序,形成铸炼、锤打、焊接、编结等一整套工艺流程。铸炼: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长条状的糠槽内降温。锤打:约半小时后,银料凝固,再取出趁热锤打,先将热银锤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制银片,则把它锤打成片状,若需制银丝,则锤成细条,再用丝眼板拉丝。焊接:将材料分别制成方条、圆条、张片和细丝后,将零散的材料按流程进行焊接,使其连接成块、花、条、纹等,以便编结。编结:编结是整个银饰制作的精细环节。当条、片、丝、块、花、纹等制作完成后,将各种组件合成编织,焊接和编织两道工艺可同时进行,以将不同的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在苗族人心中,银饰有避邪秽、驱鬼神、保平安、送光明的功效,象征吉祥如意。银冠堪称苗族银饰的代表之作,而银角是形体最大的银饰,它犹如一对伸展的大水牛角,两翼伸展宽度近1米,高度达0.8米,角面饰有精细錾刻的双鸟、双龙图案,象征农耕民族的力量与财富。

三、黔东南苗族蜡染

蜡染,苗语称为“木图”,在黔东南各地均有分布,以丹寨地区最具特色。丹寨蜡染主要分布于丹寨东南面的扬武乡、排调镇一带。苗族蜡染是苗族先民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艺术,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用品。

蜡染的工艺有点蜡和画蜡两种,点蜡是以圆点排列为虚线条,再由虚线条组成图案;画蜡则以线条的粗细曲直来勾勒形象或抽象的物体,以组成图案,从实物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几何纹是按流传下来的传统图案制作,最其代表性的有“哥涡”图,是一种螺旋纹,主要固定使用在女性盛装的肩背、衣袖处,不能更改。而丹寨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图案,自然纹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作图案的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活泼流畅,造型生动,富于夸张,特别是鸟的变化最为丰富,想象力异常大胆、简练传神,且乡土气浓,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丹寨蜡染由于地域的封闭,靠苗族妇女世代传承和集体智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和美学等研究价值,又是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谐相处的写照。

四、结语

绚丽多彩的黔东南苗族民间工艺品,是开发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是民族民间工艺品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在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开发中,应注重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应植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沃土中,充分发掘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独具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浓厚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同时在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开发中应注重民族民间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充分的认识和利用民族民间传统制作工艺,在利用中彰显其保护与传承价值,在保护与传承中研究其最佳的利用方式,使之成为良性的互动,才能真正的做到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正权、王平.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