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注重人的发展,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语文课堂充分地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挖掘教材的思想深度,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要挖掘语文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建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坚定的意志,奠定积极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语文课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结合自身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语文教材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积极的思想教育。
语文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成,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心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的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远大的志向雄伟的抱负。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利用教材 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就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如杜甫脍炙人口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利用教材 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时下中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优越,学业负担较重,其思想处于定型又尚未定型易变化的阶段,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首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我抓住“逆境造就人才”这一因素,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畏惧、退缩的心理特征,重点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举相关人物事例和名言警句,并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谈感受写心得。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利用教材帮助学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把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条线串起,并以此为基点,延伸开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孟郊《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拨动着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成就了一座平凡父爱的丰碑,让学生懂得父爱的深沉……如《出师表》诸葛亮的一片忠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二、挖掘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主阵地,是教育学生的主战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涵盖面非常广泛,其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也非常多。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不例外。让孩子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的情绪自然就会消失,对学习的热情自然就会产生。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尽力用机智的语言赞美学生,用真诚的语言夸奖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给予肯定与鼓励,用幽默的语言含蓄的表扬一番,如:这个才女的思绪飞扬,把大家带入奇妙的境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进而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分享
在教学中,我针对语文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可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也可同桌两人为一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教育他们遇到争议时,既要据理力争,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又要掌握语言分寸,不能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更不能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既要各抒己见,亮明观点,又要集思广益,精诚团结;既要存异又要求同。在讨论中学生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的滋生,很自然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分享意识。
(三)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造,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每个学生都有着某一方面的积极性,天赋想,倾向性。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得到最充分最理想的展现,教师的任务首先在于发现学生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它,不是用条条框框约束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支持他们的创造精神,这将有助于他们从小就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并勇敢地接受挑战,善于创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潜能.
三、挖掘课堂外宝贵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利用课外阅读资料,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净化学生心灵
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利用写作平台,筑起心理健康“预防线”,开辟广阔的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众所周知,“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满泄不良情绪,并通过这些写作平台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
总之,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对准音调。” 语文老师如果时时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悉心教育孩子们,必将使他们走出暂时的阴霾,而步入灿烂的阳光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