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启化学项目之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启化学项目之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索燃烧的奥秘》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开篇内容,通过学生并不陌生的“燃烧”,逐渐展开对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等内容的探索和学习。本项目开展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激情导课】

教师进行魔术表演:“不怕火烧的手”。

(通过一个与“火”相关的小魔术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借用PPT展示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燃烧的实例。

燃烧,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利用燃烧取暖,烹制可口的食物,用于化工生产,以及节日里绚丽的烟花所营造的喜庆气氛。因此,燃烧既神奇又平凡。这节课,我们就来开启项目――“探索燃烧的奥秘”之旅。

【学生讨论】

就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你对燃烧的认识是怎样的?在这一项目中,你还想了解燃烧的什么内容?

【自主探究】

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品。它的燃烧平静缓和,是我们进行探究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实验探究一:

在进行实验前,对所用物质进行细致的观察,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溶解性等。

实验探究二:

按时间顺序观察现象。燃烧时,熄灭后。

实验探究三:

物质燃烧过程中有状态的变化。

实验探究四:

燃烧还伴随有物质的变化。

实验探究五:

对火焰的结构和温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组交流】

对记录的实验现象进行交流评价,组织科学的语言对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初步得出结论。

【概念提炼】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过程。化学性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的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过程。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反思交流】

学习了化学变化,你对燃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从化学变化的角度看待燃烧有何深层次的理解?

【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身边的燃烧现象,思考哪些物质可以燃烧。上网查阅课本第15页的信息检索内容。

第二课时

【温故知新】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究竟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

【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和记录,并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实验一:

蓝色沉淀,新物质生成。

实验二: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新物质生成。

实验三:

气泡产生,温度升高,能量变化。

实验四:

气泡产生,温度降低,能量变化。

【讨论交流】

通过这几个实验,同学们对化学变化又有了什么新认识?燃烧作为最常见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的视角,你想探究燃烧的哪些内容?燃烧是如何发生的?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观察思考】

观察周边环境中哪些物品可以燃烧。

【小组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上节课布置的信息检索内容。

【课外延伸】

环顾教室四周,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概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将灯帽罩在酒精灯上,火焰熄灭;烧杯罩在蜡烛上火焰熄灭。什么原因?

空气按体积计算,78%为氮气,21%为氧气,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究竟是谁在燃烧中发挥作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思考交流】

(利用控制变量思想,纯物质设置单一变量进行实验)如果是空气中的氧气或者氮气在发挥作用,那么物质在纯净的氧气或者纯净的氮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呢?

【实验探究】

实验一:

归结氧气的检验方法。

实验二:

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分析不同燃烧环境中物质的变化。

实验三:

硫磺的燃烧,分析物质的变化。

实验四:

铁丝的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物质的变化,实验注意事项的引导。

实验五:

氮气的性质检验。

在实验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发生反应的物质是什么?生成的物质是什么?从而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分析燃烧。

【讨论交流】

通过上述的实验,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燃烧着的物质在氮气中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物质燃烧本质上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氮气是不支持燃烧的。)

【新课推进】

PPT展示实验中涉及到的物质燃烧的化学变化的符号表达式。

观察这几个反应的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有氧气的参与。)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由此可见,多种物质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概念的提炼,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概括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燃烧的必备条件之二为氧气。

第四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除此之外,还需要其他条件吗?

【讨论交流】

木柴、汽油、柴油、天然气等是如何被点燃的?为什么?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探究】

实验一:

酒精容易被点燃。

实验二:

石蜡不容易被点燃。

(不同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热量不同。)

(物质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需要能量,物质不同,需要的能量也不相同,则物质能发生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就不同,即着火点不同。)

实验三:

冲不出的火焰

(降低的是温度,而着火点不会随意变化,因此,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着火点低的物质容易发生自燃。)

【在线查询】

酒精灯和蜡烛结构的区别。

【推进新课】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变化一定像燃烧这般剧烈吗?

(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酒和醋的酿造,金属的腐蚀,食物的腐烂等。自燃:缓慢氧化过程中放出的热量逐渐积累,使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发生自燃。)

【归纳总结】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

【作业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张手抄报,分板块将本任务所学到的知识编排出来,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反思

项目学习的授课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和预设。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并在不断的学习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逐步激发其产生新的探究欲望。在每个探究之前,多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是怎样的,而探究之后又有了怎样的新认识,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冲突或者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学生在项目学习中会不断形成一种驱动式的学习主线路以及螺旋式问题思考的思维。

在这一任务的学习中,学生所欠缺的是站在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全面认识燃烧。燃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燃烧发生前的物质是什么?燃烧之后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会不同?这样逐渐以燃烧的三要素为切入点来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核心内容。反过来又通过化学变化的本质和不同视角来深刻完善对燃烧的认识与理解。

学生对燃烧的认识从原有的只是关注现象或者说某一种物质的燃烧到对物质的归类,认识到所有的可燃物以及不同可燃物着火点的不同,再到生成物质的不同,再到能量的变化等,逐步建立起对燃烧的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

在这一任务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以及实验思想,如控制变量法的体现,研究物质时单一变量的思想认识以及设置对照组所起的作用,逐渐建立起科学严谨的探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