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持平的平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持平的平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行配位的隐性平等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平等就是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平等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生俱来。中华文化起源于伏羲睹河图而画八卦,揭示了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本质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万物平等于阴阳变化。对于现代文明而言,这一点认识似乎有些深不可测,简不可言。

伏羲之后大约4000年,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阴阳平衡、实力均等的“和气”,对于人类健康和万物生长都至关重要。老子之后又大约700多年,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原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揭示了天人合一的生理医学法则,使后人知道了万物平等于五行,人类平等于五常。就五行五常、五脏和五毒的关系而言,人人平等,没有例外:谁践行仁义礼智信,谁的肝肺心肾脾就健康,谁管理不了自己的脾气,每日充满了恨怨怒恼烦,谁的五脏就害病乃至丧命。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每个人的状况和自己的德行一一相应,健康如此,人生的境遇也是如此。一如《黄帝内经》上说,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死生之纲纪”,“顺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万物在阴阳变化规律面前是“绝对”的平等,人类在自己的福德面前“绝对”的平等。

中国自古有“上天有好生之德”的观点,不论荆棘还是芳草,一律平等待之。“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并不怀有私心,一切平等,并不曾厚此薄彼。《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切万物终将如草扎的狗一样,用过了也就该下场了。圣人体悟到“天心”,也没有分别取舍的势利眼,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在今年3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表达的就是人类文明彼此平等的理念,相互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取长补短,达到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的良好状态。

表面上看,世间万物千差万别,人类社会美丑妍媸、升沉迥异、苦乐悬殊,简直如新加坡的李光耀所言,世界上一切本来就不平等,其实这是没有谛观到本质的看法。根据中国《易经》“德位相配”的道理,一切万物,包括人类在内,全部是因其行、因其质、因其德而笃,上天(自然法则)“几曾加纤毫意思”。也就是说,从圆觉贯通的境界上看,人人领受着与自己的真实德行本质相应的人生境遇。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穷通祸福,皆有其必然。揭示差别世相之后的隐性平等根源,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

机会均衡的显性平等

到了近现代社会,人们对平等的理解,偏重于西方政治概念和法律观念,不太能够理解中国传统的智慧,有些看似差别的不平等,其实是心物一元、德行配位的“相应的平等”。所以西方社会的认识,多半只能追求在制度上、法律上的显性平等。例如柏拉图就认为天赋的不平等导致政治的不平等,他并不知道天赋其实是平等的。

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人权”是指“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平等就被看作是人权的本质属性,其内涵是指人与人相互尊重彼此同样为人,因而享有同样的政治自由权利与经济社会权利。从古代的不平等社会进步到人人享有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现代社会,是文明进步的过程。

也有一部分爱心人士,认为关于“人权”平等的解释是人类从自己自私自大的角度出发的看法,因为这个世界除了“人”类,还有“畜”类、“鸟”类、“鱼”类等生灵,动物也是生命,也应该享有不受伤害的基本权利,因为在上天、上帝或真主的角度看,生灵是平等的。人类不能平等地对待其他物种,也就不能平等对待自己,所以人类的平等观是局限的、残缺的甚至是虚假的。

按照西方的一般看法,平等就具体表现为机会均等,例如市场项目的获取;起点均等,例如考试选拔;结果均等,例如同等级别的官员同一年龄退休;待遇均等,例如同一身份同等待遇。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告诉莫言,他虽然是国王,但也是一个农民,在自己的农场里养猪养牛,享受着欧盟对农民的补贴。这一个例子,可以让我们对“平等”有一个反省式的了解。自古以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被认为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中国式表达。可是今天我们依然要把平等当作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目前我国公民的就业机会不平等,子孙上学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甚至上个车牌也存在不平等,据说吉林的前任省委书记孙政才就有一问:为什么豪华轿车和稀缺的连号高度契合?只能买得起普通轿车的老百姓怎么就得不到666、888、999这样的号码?

适用规则平等,是区别“人治”与“法治”的重要标志,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权力大于法,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就意味着腐败。平等保护人权业已成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公允持平的中性平等

伏羲氏画卦以后产生的《易经》分为三种,神农氏时为《连山易》,表示“山”的“艮卦”起始;黄帝时为《归藏易》,表示“地”或者“藏”的“坤卦”起始;经过周文王的继承演绎,至今称《周易》,以表示“天”或者“阳”的“乾卦”起始。而不论哪一种《易经》,都以三阳三阴均衡的卦象为“泰”卦,表示阴阳持平,天地气交,万物生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周朝八百年的历史,因为都城在方位上有东西之别,就被划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其中“春秋”时期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孔子亲自编了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所以后人就将书中记载的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为什么不叫“冬夏”?因为春天渐热而非大热,秋天渐冷而非大寒,春秋之际不冷不热,热度平均,寒暑适度,所以叫“春秋持平也”。持平,本指一杆秤的两端重量相等,是公允适度之意。孔子做《春秋》,开创“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在叙述历史中褒贬,以让后人知道是非对错。圣人心怀,平等以对,绝无私意。

国家施政,如果能够落实平等,那么必定民心大安,繁荣昌盛只是时间问题。《管子》之“霸形”篇记载,管仲曾经告诉齐桓公,欲成就霸业,最根本的国政是必须关心百姓冷暖,关照百姓生活,因为这是一国之本。齐桓公依教而行,终成霸业。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问庄公,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自己把衣食分给大家。曹刿认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及到百姓,老百姓不会跟您打仗。庄公又说自己从来不敢虚报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数目,做到了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最后庄公说,案件不论大小,纵然不能每一件都了解得清楚,他都一定要平等对待,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平等对待人民是君王本分之事,凭这一点可以一战。

平等这件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国策与施政能够一碗水端平,随人民之心,应人民之量,合人民之德,用人民之才,真正使每一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则海内升平可待,国家富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