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力推广“大双覆”生产技术 充分发挥玉米增产潜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力推广“大双覆”生产技术 充分发挥玉米增产潜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试验、推广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并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着力推广了玉米“大双覆”种植技术。玉米“大双覆”栽培技术即将原65厘米左右的三条垄合成两条97.5厘米的大垄,再在每条大垄上种植两行玉米,并用超薄地膜进行覆盖种植。在发挥地膜覆盖栽培增温、保墒作用的基础上又科学地调整了玉米的田间分布结构,使得玉米增产潜力充分地发挥,实现高产稳产。实践证明,这项技术在增加玉米前期积温和抗旱节水等方面优势明显,与普通栽培玉米相比增产35%以上,特别是在我省积温较少的东部山区和干旱频繁发生的西部地区,玉米“大双覆”栽培的增温、保墒,促进高产、稳产作用尤为显著。

1.“大双覆”玉米栽培技术增产机理分析

1.1地膜覆盖蓄热增温,改善了土壤的积温条件 地膜覆盖最显著的效果是提高近地表耕层温度,在达到保墒效果的同时还减少了由于水分蒸发造成的土壤热量消耗。另外玉米“大双覆”栽培覆膜宽,中间受光面积比小垄覆膜的大,所以“大双覆”玉米比小垄覆膜增温效果好。“大覆膜”玉米比露地玉米一般可增加有效积温250℃以上,提早成熟10天以上。因此,“大双覆”玉米栽培技术为北方旱作春玉米区选用生育期较长的高产玉米品种提供了条件,并能有效促进玉米的前期生长。

1.2贮水保墒效果明显,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 “大双覆”玉米栽培技术贮水保墒效果明显,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一是地膜阻断了土壤水分随气体与大气的直接交换,耕层土壤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后被地膜阻挡在膜下,形成水滴滴落到地表,渗入土壤中,提高了土壤的湿度,因而形成了地膜与土壤之间的水分闭路循环系统,保墒效果十分明显;二是由于膜内温度高,加大了土壤热梯度和差异,使深层水分不断地向上移动,并在上层聚积,随着作物蒸腾作用的加强,形成了提水上升的提墒效应;三是由于膜内温度较高,水的表面张力和粘稠度下降,从而增加了土壤水分利用率,更好地满足了玉米发芽和苗期生长的需要;四是大垄覆膜其垄面平而高,自然降水可通过垄沟(或间作的矮棵作物行)渗入膜内土壤中,被作物吸收利用,而不会产生流失现象。因此,“大双覆”玉米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旱作玉米区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齐苗、壮苗、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了有效措施和保障。

1.3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了土壤养分的转化和供应 “大双覆”玉米栽培技术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养分的转化和供应。覆膜后土壤温度高、墒情好,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与活动,加速土壤中养分的分解和释放,使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加,为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及理化性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1.4适当种植晚熟品种,实现越区安全种植一是玉米单产与其生育期的长短成正相关。应用“大双覆”玉米栽培技术,可选择比当地露地栽培的玉米品种生育期长7~10天或多1~2片叶的品种,挖掘品种生产潜力,实现高产、稳产;二是“大双覆”玉米栽培技术主要选择紧凑型玉米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单位面积光合效率,可实现群体高产。

2.“大双覆”玉米栽培技术在我省生产与应用前景分析

2.1“大双覆”技术增产潜力分析 玉米“大双覆”作为一项增温、保墒,高产、稳产的综合性栽培技术,在我省已较为完善。我省东部山区、半山区,有约300万亩较低积温玉米生产田不能种植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年总增产潜力可达36万吨以上,年增加纯收益可达3.9亿元以上。而我省西部干旱频发,连年春旱,应用玉米“大双覆”栽培技术,配合以覆膜前补水填墒,基本解决玉米春旱问题,可使我省旱区玉米实现高产、稳产,增产幅度在35%以上,干旱严重年份增产幅度更明显。

2.2“大双覆”生产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玉米“大双覆”栽培技术在我省已被证实是一项增温、保墒效果明显,在低积温区和干旱地区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但这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农民一家一户的土地面积较小,难以大面积机械作业,与之配套的农机具很难得以推广;二是“大双覆”栽培涉及到改垄整地,这也是限制玉米“大双覆”技术大面积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手工操作费工费时效率很低,只能进行小面积的点片操作;三是是留在田里的残膜如不彻底清除会对后作造成不利影响,如若彻底清除,需要投入很多人力;四是因农膜等农资涨价,许多农民不愿增加投入;四是在旱区进行玉米“大双覆”栽培,需要在覆膜前进行适当的灌水填墒,这也不是所有生产田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