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索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其实心肺复苏技术的起源很早,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2010年,美国心肺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救治指南得以面世。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心脏复苏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施救的措施开始多元化。心肺骤停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概率也得到提高,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其概率已经达到了40%~60%。虽然心肺骤停患者能够大比例的得到抢救,但是抢救目的的实现,并不代表心肺复苏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心肺复苏患者的彻底康复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主要是因为这类康复患者在早期伴有各种并发症的危险。作者所在医院是省级三甲医院,院内有很多成功心肺复苏患者,作者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从心血管复苏的临床过程入手分析,重点阐述心肺复苏临床程序完成之后,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变化,随后详细阐述心肺复苏患者康复后,在早期,能够引起其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本院的具体情况,主要探讨左室肥厚这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对预防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预防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心肺复苏;心血管衰竭;独立危险因素;控制

1 本院成功心脏复苏病例的临床分析

1.1 基础生命支持的临床变化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脏复苏的程序越来越简捷。但是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快速、有力以及持续都是心肺复苏的重要内容。在整个临床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充分把握停顿的时间,并尽量减少。除了注意以上内容之外,在临床过程中,要对基础生命支持的变化给予重视。其主要变化表现在开放气道、人工通气、人工循环等过程中,对这些过程的充分把握,能够减少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独立危险因素的几率[1]。临床过程中,开放气道应当注意采取仰头提颌法,但也有例外情况,即如果发现颈椎有损伤情况的患者则要优先选用推举下颌的方法。在基础生命之处的临床变化中,尤为需要重视的是人工循环阶段。这个阶段所针对的对象是心搏骤停以及心室纤颤者。这类患者在心肺复苏手术之后,更容易在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症状。临床处理过程中,是通过胸外按压的方式将其血液送至大脑或者心肌,从而为其提供充分的氧气与养分。在临床处理上,这个环节要充分予以重视,要求急救者细心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1.2 心血管生命支持的临床变化 心肺复苏的临床经验表明,心血管生命支持在复苏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何在临床中,合理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心肺复苏患者的早期恢复来说意义重大。为了能够减少心肺复苏患者在早期恢复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独立危险因素。作者认为应当尽可能做好有关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各项临床工作。其中包括高级气道设备的使用、给药途径的选择、血管加压素的使用、对心室纤颤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心脏停搏和无脉性电活动等。在本节中,作者主要对心室纤颤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心脏停搏和无脉性电活动、心动过缓治疗和心动过速治疗进行简要阐述。因为这些治疗过程的好坏都将会对心肺复苏患者早期的恢复有很大影响。①关于心室纤颤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在进行一次电击后,如果情况还不能够得到缓解,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对这类药物选择时,作者认为可以优先选择胺碘酮和利多卡因。②关于心动过缓的治疗。在起搏器启用之前,可以考虑选择使用阿托品,但是要注意剂量。如果这一药物不能够起到作用,则开始使用起搏器。③关于心动过速的治疗,则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2 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根据实践经验,对我国相关成功心肺复苏患者进行跟踪检查。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结论,其中左室肥厚是心血管衰竭情况发生较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从医学角度给左室肥厚下定义,这是由人体内靶器官由于各种因素遭受损害或者其他并发症而引发的身体症状,这一症状是潜在引起心血管衰竭的体征[2,3]。因为这类体征会引起猝死、冠心病心肌缺血以及心力衰竭等危险。在临床中,通常采用的防治方法是降压治疗,但是其处理较为复杂。作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对其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等进行简要阐述。希望能够对本院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其他独立危险因素起到借鉴作用。

心肺复苏后患者,可能会由于处理不当,从而导致心脏负荷。左心室工作负荷加重使得左心室开始增生,即所说的左室肥厚。在临床过程中对此类病理进行观察,其主要症状是心室壁的厚度增加,从而导致心肌重量增加,心肌在重构过程中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以及心肌纤维化。对本院成功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分析,导致这一独立危险因素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机械性因素,第二是神经体液因素,第三是细胞因子的作用。从机械性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脏所承担的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促使心肌纤维蛋白快速合成,从而导致心肌细胞的体积变大。肌节不断增多,也产生很多伴间质,进而导致左室肥大。此外,心肺复苏患者有容量超负荷这一困扰,这一困扰使得其心肺内舒张期室壁和肌节应力也在不断提高,使得肌节能够通过串联的方式表现出其他形态,从而使得肌细胞的长度得以增加。从神经体液因素层面来说,在各种神经体液因素中,RAAS系统是其中的代表因素。其他的因素有内皮素、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等等。通过神经体液影响心室的肥大,左室肥大成为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从细胞因子作用层面来说,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心肺是由心肌细胞、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等组成[4]。这些细胞在调节心脏正常功能发挥过程中各具作用。但是心肺复苏患者,由于其心肺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疾病,这些细胞构成多少都呈现异常。各种细胞因子的活性不一样,细胞因子的活性导致细胞增生,进而使得左室肥厚,使其成为心肺复苏后患者早期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3 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3.1 控制血糖浓度 心肺复苏患者在早期应当检测其血糖浓度。对血糖浓度予以精确检测。以便控制血糖浓度的范围。

3.2 适时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后,为了防止早期容易出现心血管衰竭症状。患者需要得到精心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其体温,合理控制体温,不使之过高。心肺复苏临床过程中,如果患者在院外已经进行了自主循环恢复,可是还在昏迷状态。对于这类猝死患者,可以给予低温治疗,治疗的温度控制在32~34℃之间。

3.3 通过荟萃分析预测心血管衰竭 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通过荟萃分析能够对死亡或者神经系统症状很好的进行预测。一共有五项临床预测体征。①观察皮质反射,如果在24 h内,仍然没有皮质反应,则需要引起注意。②观察瞳孔反射,如果在24 h内,仍然没有瞳孔反射,则需要引起注意。③检测患者对疼痛是否有退缩反应。检测过后,如果患者在24 h内,仍然没有反应,则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④在24 h内,观察是否有运动反射。⑤将运动反射存在与否的观察时间扩大至72 h。对这些症状的荟萃分析判断,还可以利用脑电图进行检查,一般在复苏后24~48 h内进行。

3.4 急性冠脉综合征控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如果不能够很好控制,容易导致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心血管衰竭。心肺复苏后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护理,尽量减少这种临床症状的发生。比如,在复苏过程中,相关的医护人员或者EMS调度员可以指导其食用阿司匹林从而达到缓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并且在临床过程,对ECG的危险性进行分级分析,对高度危险的患者进行分类,鉴别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的病症进行对症护理。

参 考 文 献

[1] 张丽娟,刘爱琴,孙贵凤. 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17(02):2526.

[2] 张洪存. 院外124例急诊心肺复苏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药导刊,2008,10(4):519.

[3] 段秀卿.心跳骤停患者八例复苏成功的救治体会.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8):933934.

[4] 严硕,牛香群.1例超长心肺复苏的抢救.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