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写作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诱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写作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诱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写作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动机引发和情感激导的教学,写作过程就是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心灵被点燃的过程。可以在材料中映射出审美情愫,在审美中发展学生创造力;通过启发诱导,学会观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诱导学生的写作创造力等。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潜能,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孕育美的情愫,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唤起学生写作的创造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 创造力 审美情愫 启发诱导 想象力

写作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动机引发和情感激导的教学,写作过程就是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心灵被点燃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立足于情感的孕育和创造力的诱导,使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应,从而写出美的文章。

一、在材料中映射出审美情愫,在审美中发展学生创造力

写作是作者创制文章的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就是为了表情达意。司马迁说:"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作者心中有郁结之情,不得其解,愈积愈烈,直至借助"往事",一吐为快,将写作者内心的一腔情思,用文字倾诉到某一特定景物——材料上,于是有了"感时花溅泪,情别鸟惊心"式的"花"和"鸟",此时,文章特定的"材料"就有了作者特定的主观色彩。可见,一旦作者带着主观色彩去发掘材料、利用材料,材料就会被主观化而体现作者的情思,这样,即使平时再平淡、 再枯燥的材料也会生动、活跃起来。

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无不被作者描绘的荷塘美景所折服。其实,作者所描绘的荷塘,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日日走过的很小的已显衰败的荷塘,在平时并不能吸引人。那么,那时它在作者笔下为何又是那么美好呢?这与当时作者心情有关。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为进步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内心苦闷、彷徨,"颇不宁静",于是以一种新颖别致的通感手法,为自己营造一个"宠辱偕忘"的境界,以求得片刻的宁静来慰藉不宁静的心灵。

老师在选材指导时,应让学生懂得,只有当作者用或悲或喜、或乐或哀、或激越或低沉、或昂扬或缠绵的心情投入写作,并用这样的情思审视周围生活时,他们日常所见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山一水,甚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才能成为他们写作的材料,并随着他们的心情流入笔端。

二、通过启发诱导,学会观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这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遇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汉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湖畔四周的堤岸上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衣袂飘飘的轻柔姿态,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身段。人,又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观察自然的,一经作者感情的渲染乃至似乎是主观的解释,微不足道的就可能变得意味深长了,普通的垂柳可以变得如此多情,如此依依眷顾。

在日本学者今道友信看来,艺术的创作,甚至应该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观察和改变,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另一个世界的行为。他说:"艺术就是将自然中可直观到的美,通过人的手,和人的活动一起编织到自然中去的活动。在这里人的意识和物质的自然不存在什么对立,这时自然显露出的美,充满了人的意识,人们抱着这种意识,改变着作为素材的自然,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可以说是从自然中得到暗示,又在自然中实现这样一种环形关系。" 外部自然界中有很多与生命同在的形式,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都具有着生动的表现,都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如此看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诱导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从心理学角度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戏剧《梁祝》中,男女主人公死后,化为蝴蝶绕枝飞翔。这是想象,那表象又是什么呢?在人类生活中,纯真的爱情,确实会出现同生共死、永不分离的感人情景。在自然界,蝴蝶双飞,也给人以形影不离、恩爱情深的印象。戏剧家对这两种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整合,形成了主人公死后"蝶双飞"的艺术新形象。想象是写作中最迷人、最聪慧的精灵。然而,想象力并非作家、艺术家的独门功夫,这是常人都具备的能力。因此,把作文的写真、写实与想象、虚构对立、割裂起来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当我们平静地道出"乌云遮住了月亮"这一客观事实时,能不能又说成"看,月亮正在和乌云搏斗"?和学生同听一首乐曲,同读一篇美文,同看一场电影后,让我们更多地和他们先谈一谈这种感受吧,不需要都从什么作者生平啦,写作特点啦开始,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示出的生命力的模式。不管是月亮在乌云间的穿梭运行,还是海燕在恶浪上的拍翅冲击,它们不都像在展示着自身与命运的较量?这才是真正的想象。经过这样无数次的想象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华尔华兹)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想象与感受。

学生的作文能够围绕中心,不断进行连贯的构思,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我认为,给学生提供的作文题尽可能地要为考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我曾给学生介绍过美国的一篇学生作文:"……有几个学生去郊游,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不休,于是大家决定把蛋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孵化……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新当选的奥巴马总统!"这篇作文在美国校园里是备受推崇的,无论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可以从中悟到一点东西,都会有所感触。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潜能,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孕育美的情愫,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唤起学生写作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施修蓉:《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韦永麟、冯力行:《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写作与作文评改》朱伯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式社,2001年6月第一版。

[5]《写作教学笔记》崔宝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