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军地面遥控平台作战之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军地面遥控平台作战之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随着各类遥控弹药和无人战斗/飞行器械的出现,有关未来机器人战争的讨论又开始出现在各国媒体之中。其实,类似讨论早在差不多一百年前就已经有过一次,那次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了若干基于当时技术条件的战斗兵器。遥控坦克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当时的苏联对此相当热衷。

技术发展和型号

遥控坦克,顾名思义是遥控车辆的一种。在一次大战末到二次大战结束的这段时间里,随着车辆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世界列强多多少少都研制过一些类似的设备,并冠以“陆地鱼雷”、“遥控爆破车”等各种名称。事实上,从这些名称也能看出,它们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而苏联人最后研发出来的“遥控坦克”,则要相对复杂得多。

军事理论与研究机构

苏联人对遥控坦克的研发,始于当时苏联国内一次著名的军事理论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以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为代表的老派骑兵将领坚持认为,骑兵将是未来战场的决胜因素。而以图哈切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人则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摩托化战争。在图哈切夫斯基的某篇论述中,甚至谈到了未来机器人大战的可能性。

遥控坦克的出现,其实就是对后者观点的一种尝试。根据苏联官方设想,遥控坦克将被用于探测和清理雷场、反坦克路障,消灭据点,喷火,携带和投送爆炸物等。除此之外,还可被用于检测己方反坦克防御的效能,以及检测坦克本身的生存能力。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最原始的战场机器人。

对遥控坦克的最初试验始于1920年代后期。在1927年的时候,苏联军事电子技术学院对使用俄版雷诺坦克进行遥控操纵的方案进行了预研,同时,苏联中央有线通讯实验室则对如何遥控操纵T-18坦克进行了研究。

后来正式参与遥控坦克研制的单位分别是军用特种技术局和通讯与电子科学试验院。在这两家单位下面具体又分了一些研究小组(如HHH-10、HHH-20等等),他们是遥控装置的主要研发者。在二战之前,这些组织研制了一系列安装在各类苏联坦克(T-27、T-18、T-26、T-37、T-38等)之上的遥控设备,这些设备不仅包括坦克的行进遥控,而且还包括喷火、投弹等武器装置遥控。因为组织众多,因此遥控系统的型号也是五花八门,目前已知的便有“桥-1”、“河-1”、“氯-1”、“氯-2”、“黄铁矿-1”、“黄铁矿-2”、“臭氧”、“风暴”、“绝密技术-Ⅳ”、“绝密技术-Ⅳ”等多种型号。

起步阶段

在1929年到1930年间,苏联正式开始了基于俄版雷诺和T-18改装的遥控坦克的野外试验。特别是在1930年2月,在列宁格勒地区正式试验了加装了“河-1”远程控制系统的俄版雷诺坦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遥控坦克还是线控的,而非无线电控制。最初的控制系统只能接受和完成三种指令,而且遥控范围只有数百米,因此实际上是无法于战场条件下使用的。

在1931~1932年间,对苏制MC-1(T-18)坦克进行了测试。这次是通过无线电遥控的。在测试中,受控坦克能以4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并能完成前进、向左、向右和停止的指令。

苏联恰好在此时开始制造T-26轻型坦克。于是在1932年春天,在T-26上也先后安装了远程控制系统“桥-1”、“河-1”和“河-2”系统进行试验。此后,根据试验结果定制了4辆受控坦克和2辆操控坦克。

1932年的这些系统可以让受控坦克完成16种指令。在军用特种技术局HHH-20小组与全苏遥控和通讯学院HHH-10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后期的遥控系统可以完成24种指令,作用距离达到了1500-2000米。

1932年夏天,于列宁格勒军区组成了第四特别坦克分队以用来研究遥控坦克。自1933年起,在红村地区开始了坦克田野试验。在这年的1月和10月,特别分队使用多种型号的遥控坦克进行了大规模的演习。演习结果显示,基于T-26平台的遥控坦克效能最佳,但价格也最贵。

1933年,在MC-1坦克基础上改造的遥控坦克被命名为TT-18。这种坦克可以完成转弯、变速、停止、启动发动机、丢炸药等16种指令。TT-18的遥控范围在几百米左右。当时改装了至少7辆TT-18,但它们都没有安装火力系统。

“绝密技术-Ⅳ”和“绝密技术-Ⅵ”

1935年,军用特种技术局莫斯科分部开发了供遥控坦克TT-26和操控坦克TY-26使用的远程控制系统“绝密技术-Ⅳ”。该系统成功定型并被列装。同年,192号工厂接到了该类系统的量产订单。在这里需要提一句的是,根据设计,如果从遥控坦克上把遥控装置卸下来,这些坦克还能当作普通坦克使用。

在174工厂进行了遥控设备和坦克的总装,总计生产了33组坦克(一组两辆,一辆受控坦克和一辆操控坦克),它们中的一些参加了苏芬战争。

在战斗情况下,遥控坦克操作员需要躲入操控坦克内对遥控坦克进行操纵,而且实际上只能操纵视线内的受控坦克。这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操控员往往看不见遥控坦克前方的路况。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回忆录中,还记载了将电视技术运用于遥控坦克的试验,但从后来的实际运用来看,这并不成功。

“绝密技术-Ⅳ”后来还装备了T-38、T-20和BT-7(安装了化学武器)。

为了训练遥控坦克的操作人员,在1936年成立了专门培训遥控坦克控制人员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特别技术学校(1938年改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军事通讯学校并扩充了专业),学校负责培训三种专业的学生:坦克手和远超控制设备管理员、工程师和无线电控制员、小型射击和自动喷火装置专业人员。

学校于1936年9月1日开学,先后总计训练了三期学员,第一期于1938年毕业,第二和第三期分别于1939年的五月和十月毕业。

1937年,HHH-20小组针对T-26开发了“绝密技术-Ⅵ”远程操纵系统。在1938年,使用该系统生产了28组(56辆)遥控坦克。这些坦克被用来成立了两个营第217坦克营和第152坦克营,它们分别加入了第30和第36坦克旅。

TT-ъT-7

1938-1939年间,在BT-7的基础上开发了遥控坦克TT-ъT-7(A-7)。它的控制系统重量不超过147千克。坦克上装有7.62毫米机枪,但主战装备是KC-60毒气发生器。该发生器被安装在炮塔两侧,长度为2250毫米,宽度为330毫米,可以侵染7200平方米的区域。此外该遥控坦克还可以形成300~400米厂的烟雾带,正常天气条件下,形成该烟雾带只需要8~10分钟。坦克上还安装了含一千克TNT的爆炸装置,如果落入敌手,坦克可以自爆。

该坦克可以完成17种指令。遥控距离最远可达4千米,不间断控制时间长达4~6小时。

TT-ъT-7的试验也检测出许多结构性问题,特别是经过试验发现,通过远程操控来让机枪进行面积扫射,是毫无战场实效的。

T-38-TT

此外,还试验了超轻型遥控坦克,即以3.34吨重的T-38改造而成的T-38-TT(3.37吨)。该型遥控坦克的武装是7.62毫米дT机枪和KC61-T火焰喷射器,此外还带有烟雾发生器。火焰喷射器射程为28米,携带的燃料可以喷射15~16次。此外,该坦克也可以投掷炸药。操控坦克的武器和受控坦克一致,只是机枪弹药多一些。操控坦克的乘员为两人。

该坦克组最远操控距离为2500米,可完成发动机点火、加减速、左右转弯、刹车、机枪准备开火、机枪开火、火焰喷射、准备爆破、爆破等指令。

T-38-TT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但最后并没有列装。

最后,苏军还曾尝试在其他坦克基础上开发遥控坦克,这些坦克包括T-27、T-37-A,甚至多炮塔的T-35等。

战场表现

1939年秋,驻扎在雅罗斯拉夫的第217坦克营参加了波兰战役。当年冬天又参加了苏芬战争。

在苏芬战争中,217坦克营被归入20重型坦克旅。在这个旅的序列里,除了217坦克营外,还有一个装备了遥控坦克的第七特别坦克连。

12月17日,该营1连携带3辆遥控坦克配合123步兵师作战,但最后无功而返,还损失了一辆遥控坦克。该营2连和3连则携带5辆TT-26随20坦克旅一起行动,结果遭到了芬兰炮火攻击,5辆遥控坦克全被击中。后来2连和3连的坦克被调去协助650步兵团行动,但这次他们拆除了遥控坦克上的遥控装置,把它们当普通坦克使用了。12月21日,217坦克营撤回后方修整。

在这些战斗中苏军发现,由于T-26装甲薄弱,往往是在接敌过程中就被击中丧失战斗力,因此他们开始紧急进行改进研制。1940年2月,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下线了一种新的“炸弹”遥控坦克组。该坦克组的遥控装置不变,但是却对T-26本身进行了一些改装,一是为其加装了50毫米装甲,二是使其同时能够携带300-700千克的爆炸物。改装后的坦克达到了13~14吨重。

1940年2月28日,“炸弹”坦克组来到了卡累利阿地峡前线,3月12日,实验组加入战斗并获得了良好效果。有一次,T-26遥控坦克用300千克炸弹对由5列反坦克障碍物组成的反坦克路障实施爆破,破开了8米宽的通道。在另一次使用700千克炸弹对芬兰据点的爆破中,整个芬兰据点被夷为平地。

苏芬战争结束后,经过机构调整,217坦克营被更名为51坦克营,并驻扎在莫斯科附近作为新型坦克试验之用。苏德战争爆发时,该坦克营被并入莫斯科军区。在1941年11月的时候,该坦克营有62辆坦克,其中包括32辆遥控坦克。

1941年10月到1942年1月,该坦克营在西方方面军序列内参加了莫斯科战役。但在实际战斗中,该营是拆除了遥控坦克的遥控装置,将它们当普通坦克开上了火线,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遥控坦克参战。

当年秋季,该坦克营被疏散到塞兹兰,1943年11月解散。该营专业技术人员被送到坦克厂工作。

152坦克营同样参加了二战初期的波兰战役。之后该坦克营留驻西乌克兰,并没有参加苏芬战役。由于其驻地位置的关系,当苏德战争爆发时,152坦克营在战争第一天就参加了战斗(时任152营副营长切斯诺科夫大尉之前参加过中国抗战)并遭到严重损失,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并参加了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城战役,最后还参加了解放布拉格的战斗。不过就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该营在卫国战争初期的战斗,是和51营一样直接把遥控坦克当普通坦克使用的。

虽然就苏芬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实际表现而言,苏军的遥控坦克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战场实效,但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苏军还继续进行过若干遥控坦克的研究。不过这方面的资料自六七十年代之后似乎就很少出现了。抛开保密的原因,这更可能是由于军事技术和理论的发展,苏军的军备研究重点发生了转移。毕竟,在“像流水线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和大规模直升机机降的时代,再通过这种无线电遥控的大型车辆去慢腾腾地进行地面战场突破,似乎有些效率过低和没有必要了。但是受近期军事技术发展的影响,俄罗斯又开始重视地面无人车辆,并推出了一些型号。它们是否能从几十年前的前辈那里汲取什么营养,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