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机共生的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机共生的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今,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之下,大型公共建筑因其体量大,能耗高,影响力巨大,与环境的关系尤其值得关注。大跨建筑一般为体育场馆、剧院、博物馆之类的大型公建,如何实现其与环境的体量平衡、相互协调和有机共生,是关系到建筑及其所在生态系统能否在环境、经济、社会及文化诸层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大跨建筑 有机 共生 协调

引言

正如我们在大自然中常常看到各种生物与其环境共同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生态群落,建筑也应当以有机的方式与其环境获得共生。从系统整体来看,生物或者建筑都必须建构某种嵌入环境的方式,以保持生态系统的有序,并以与环境互动的方式对环境起到积极的、建设性的影响作用。在此,我们称之为有机共生的设计。建筑大师赖特曾提出“有机建筑”的理论,尽管他的表述并不明确,但是却以其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应当有机和谐的思想:“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而我是自然的孩子,是她生命体的一部分,离开她,我将无法呼吸。

1. 与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设计策略是指充分尊重原有场地环境的特征,维护和保持其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和景观特色,将建筑以一种谦逊的姿态结合进环境之中,使建筑成为场地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刻意突出建筑自身的存在。自然界有很多生物,特别是不少动物就善于将自身融入环境,甚至使人难以发觉。当然其目的大多是为了生存和躲避敌害。比如变色龙能够改变体色,使之与环境背景色一致,借此隐藏自身。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削弱其体量感,使之融入环境。处理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顺应自然地形,覆土或埋入地下,利用植物、水体等掩藏体量,与环境背景特征的呼应,或者建筑的材质处理与环境协调,等等。

将大跨建筑的大体量部分埋入地下,能够减轻建筑对于环境的压迫感,特别是在风景优美的场所或者基地狭小而周围建筑体量又不大的情况下。比如由Jaume Bach和Gabriel Mora设计的位于Terrassa的奥林匹克曲棍球场,是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而兴建的。赛场平面低于道路标高,三面看台略高于地面,由看台设置绿化缓坡顺势坡到道路,地形过渡十分自然,仿佛看台是从坡地中长出来一般。只有一面看台升起较高,并设置了雨篷。这一设计手法很好的协调了周围较低矮的建筑高度,并使体育场融入了地景之中。该体育场以其自然、单纯和线条的简练而赢得人们的称道。有时候当原有建筑与环境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和谐关系时,任何加建的建筑体量都可能破坏原有的和谐时,将新增的建筑体量埋入地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式。比如福斯特设计的塞恩斯伯里艺术中心,第一期的建筑为规整的长条状矩形体量,置于大片空旷的草地上,建筑与其环境保持着完美的对话关系,而该项目的二期――新月馆则采取了十分低调的方式嵌入环境:扩建的部分沿着原有建筑的边线建造新的地下空间,但是在端头,一个舒展的弧形走廊代替了直角平面,顶部为半透明白色釉面玻璃,与场地呈同方向的斜坡,朝向东南方的湖2。这一扩建的新月馆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景观,但又画龙点睛的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有时建筑也可以通过造型或材质的协调而与其环境背景建立有机联系。安藤忠雄设计的位于日本兵库县的森林博物馆,基地位于树林茂密的地区,环形的建筑镶嵌在自然景致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很小。建筑外表面包裹着木材,与其所在的森林环境取得了呼应,加上其构架和陈列的自然感觉,将空间、自然和建筑有力的联系在一起。皮亚诺设计的保罗・克里博物馆位于一片广袤的麦田旁,麦田收割之后条纹状的肌理给予设计师以灵感,他将建筑设计成波浪起伏的形态,由一片片平行的条状钢结构曲梁组成建筑的骨架,在麦田边延绵展开,极好的呼应了环境的背景特征,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2. 与环境的对话

建筑具有独立性并以环境为背景,两者之间的对立同时又构成了和谐。特别是对于大跨建筑而言,其大体量和大空间常常无可避免的成为环境中的某种标志物,如果能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大尺度的建筑与其环境能相互烘托,相互辉映,那么这样建立起来的对话也是一种和谐。这种情况下的建筑常常成为整个环境的控制中心,如同一个引力场向外辐射其能量。同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建筑可以隐藏入环境之中,比如埋入土中,也可以脱离环境,架空在空中,所谓“温柔的触碰大地”,就是一种与环境的和谐对话。

比如皮亚诺设计的位于意大利巴里的圣尼古拉(San Nicola)环境的协调一致、相互呼应和异质性、侵入性两个方面。体育场的形式是上层看台被狭缝隔开,成为花瓣状伸出来,飘浮在碗状下层看台斜面的上方。下层看台则以长长的绿化缓坡自然向下延伸到周边的平地。这一外形与其周边环境――满是橄榄树和果园的亚普利亚平原以及平原上高起的斜坡和石砌的建筑相呼应,但是看起来像是暂时停放的巨大的宇宙飞船,强调了异质性和与环境的对话。

3.对环境的重塑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两者的对话关系中已经显现出来,进一步而言,如果建筑所面对的环境品质低下,那就需要依靠建筑来创造新的环境,或者采用更为有力的整合手段来影响其环境,使建筑所在的整个环境得到重塑。重塑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原有环境的品质,并使建筑与环境结合更为有机紧密,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人类-建筑-环境生态系统。很多大跨建筑的规模和影响力使其往往能成为重塑环境的重要力量。一个以自身形象来创造新的环境景观的范例为在前面章节提到过的由FOA设计的日本横滨的国际客运站。建筑采用复杂的大跨度钢结构作为支承,创造出如同地景般曲折起伏的外形,看起来就像是一处人造的观景平台,坐落在一片由人工填海而成的混凝土平台上。建筑建成之时,新的环境也随之诞生,你可以将其称之为建筑,也可称之为景观,总之一切都是新的,就像浮出海面的一座人造岛屿一般。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废弃场所的再开发和再利用。当某一场所因某种原因而被废弃,比如废旧的工业基地、大型垃圾场以及环境恶化而无人居住的地区,对其进行再开发就好比弥补和修复环境的创伤,重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格雷姆肖设计的康沃尔伊甸园项目,以几个轻质的大跨度钢网壳穹隆覆盖在一片废弃的、凹凸不平的旧矿区上,并将其改造成了植物园。更进一步说,在建筑对于环境的重塑作用中,除了改善自然的生态环境,提升自然景观品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既表现在物质上,又体现在精神上。建筑与环境加以整合之后,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环境,也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特别是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不少都是大跨建筑)通过优良的设计和对环境的改造,能显著的提升某地区的人气,活跃其社会、人文环境,最终达到复兴整个地区的效果。皮亚诺在哥伦布国际展览会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通过对一系列历史建筑的修复和新的标志性建筑的建造,成功地对热那亚海港地区原本破败而杂乱的环境进行了改造,整合了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其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海港的面貌,并以其充满活力的新的建筑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这种整合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建筑设计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学设计理念,即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钢.建筑腔体生态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