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惊鸿照影向楚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惊鸿照影向楚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曹植和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身世遭遇、情感体验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以曹植名篇《洛神赋》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曹植在艺术手法上对屈原的广泛继承,并由此阐发二人在情感上的互通,以及曹植对屈原思想人格的认同。同时也注意对他们不同的个性气质进行区别分析。

关键词:曹植;屈原;《洛神赋》;楚辞;继承

在慷慨饱满的建安文学中,“三曹”之一的曹植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最杰出代表。锺嵘《诗品》评价曹植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提及这位曹子建,恐怕也就不得不提他的《洛神赋》,此赋以其浪漫灵动的梦幻意境,凄美怅惘的人神恋歌,以及哀婉郁结的悲剧情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洛神赋》的艺术魅力,固然得益于曹植之斐然文采,但同时也是博采历代文学之英华的成果。其中,继承关系最为明显的或许当属屈原的楚辞了。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个性化的抒情诗人,他以旷世之才开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诗歌先河。他的爱国情怀和高洁人格更是凝固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为历代文人士子所仰望。历史的巧合,恰在其无独而有偶。今天我们读曹植的《洛神赋》,不难看出其对洛神之美的描摹与屈原“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的一脉相承,亦不难体悟出其文思情采的背后暗含着与屈子灵犀相通的身世之感。一个身陷于风哀俗怨、日月倾颓的曹魏,一个屹立在群雄并起、战火纷飞的战国,因为创作手法上的继承渊源以及人生境遇的惊人相似,曹植和屈原,这两座分属不同时代的文学高峰,注定遥相呼应而同辉。

一、《洛神赋》与楚辞

一篇《洛神赋》,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哀婉多情的女神,讲述了一段人神相恋却无法相接的爱情悲剧,诉尽人神殊途的苦闷与无奈。其文格调凄艳,辞采华茂,许多地方皆可觅得楚辞的踪影。

曹植自己于序中透露,《洛神赋》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可见,曹植之遇宓妃直接由楚王幽会巫山神女的情节化脱而来。在宋玉的《高唐赋》中,巫山神女自言“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而《洛神赋》中的洛水女神宓妃亦有“抗琼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等发愿之举,同样描绘了人神相接的美好想象。除了故事原型的借鉴,两者在描写笔法方面的承袭也相当明显。《洛神赋》中那句著名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多少是受宋玉《神女赋》中“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 的启发。观女神之情态容止,宋玉言“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曹植道:“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宋玉自身也是深受屈原影响的楚辞作家。如果说《洛神赋》对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仿拟在乎“形”,那么它对屈原作品的传承则至于“神”。

《洛神赋》寄意洛水女神宓妃,令人自然联想到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在这些以女神传说为原型的诗歌中,“水”往往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关涉意象出现,女神们依水而生,如水澄澈,形随水赋,缘水忘情,水的灵动柔媚赋予女神形象更多内在的美感与质感。水一方面是人神情感交流的媒介,如《洛神赋》“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但浩渺烟波,同时也是恋人间的阻隔,教人望眼欲穿,如《湘夫人》“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洛神赋》的抒情场景是暮色四合的洛水之滨,作者“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于是“睹一丽人”;而《湘夫人》则是在清秋冷落的湘水之畔,“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虽为异时异地异代之作,诗文所营造的凄婉迷离的意境却是相契合的。

“香草美人”是屈原首创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王逸《楚辞章句q序言》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在《离骚》中,“香草”往往象征着品德和人格的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以芳草配君子德行;“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是诗人对高尚情操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人”则是一种比喻,或是以此比喻君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或是诗人自况,“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善以夫妇喻君臣,男女之间琴瑟和谐即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象征。曹植的《洛神赋》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洛神赋》开篇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写君子乘骏马而来,接近芳草,这与《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何其相似。见宓妃之神采,《洛神赋》道“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灼若芙蕖出渌波”;摹女神之容止,其曰:“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其间亦有“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这般采撷芳草之举。曹植借“香草”意象,于外粉饰形貌,于内譬喻美德,将洛水女神描绘得清丽脱俗,顾盼生姿。

曹植《洛神赋》通篇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的悲歌,这一主题与屈原《离骚》中的“求女”情节甚为相似。《离骚》中主人公三次远游求女,一求于宓妃,谁料却“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二求于有戎之佚女,又因媒人从中作梗,让高辛捷足先登;三求于二姚,无奈闺中邃远,哲王不寤,“余”虽对二姚眷恋有加,也只好“怀朕情而不发”了。在这里,“美人”是诗人美政理想的象征,求女而无果,暗示着屈原在楚国多方寻求明君美政而不得,表面上写情爱受挫,实则浸透政治理想破灭的悲哀。《洛神赋》主题明显受到“求女”模式的影响:赋中广设意象,大量用喻,以华词丽藻刻画了宓妃的绝美容颜和曼妙身姿,可见作者已将最为美好的人生理想寄托于女神形象当中。接着又以细腻的笔触,摹写人神两情相悦、相感相交时的情意绵绵,“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实乃作者于现实失意的苦闷心境下聊以遣怀。然而赋的最后,“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有情人终不得眷属,只得“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徒增思慕与伤怀。人神之恋以悲剧收场,暗喻曹植理想的可望而不可即,亦抒发了怀衷情而不得诉的无限怅恨。其假托洛神,寄心君王,与《离骚》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曹植的诗作或许缺乏屈原那种崇高悲壮震撼人心的力量,但却独有一份沉郁委婉的哀伤之美。同样,曹植的自我珍重、明哲保身,比之于屈原的不避祸患、以身殉国,也并不涉及境界高下之分,只不过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与价值选择。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他们是彼此生命的一条最为贴切的注脚,却绝不是造物玩笑下一场单调的重复。譬如两座同样的高峰,却有着不一样的景致,各领一派。

屈原和曹植这两个格外耀眼的名字,他们之间相差五百多个春秋,却因相似的身世境遇和相同的人生感怀而得以异代相感、灵犀互通,如浩瀚星空中两颗遥相呼应的璀璨星辰。同样怀王佐之才而不遇,同样发愤作诗而成历史的绝响,他们的才华和悲哀为后人所传唱,他们的人格和精神亦得到历代失意文士的广泛认同。

(注:本文中所有未指明出处的诗文皆为屈原、曹植二人作品中的文字)

注释:

[1] [南朝梁]钟嵘.诗品笺注[M].曹旭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6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5

[3][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10

[4][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18

[5][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18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4

[7][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汉]司马迁.史记纂[M].(明)凌稚隆编纂,马雅琴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15

[9][汉]司马迁.史记纂[M].(明)凌稚隆编纂,马雅琴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16

[10][汉]司马迁.史记纂[M].(明)凌稚隆编纂,马雅琴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15

[11][汉]司马迁.史记纂[M].(明)凌稚隆编纂,马雅琴整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15

[12于浴贤.论曹植对屈原的接受传播[J].文史哲,2010(04)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0-12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28

[3]小星.曹植与屈原文学创作之比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3)

[4]王大白.曹植与屈原:历史性差距[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9(02)

[5]王绍燕.《离骚》中求女与《洛神赋》中恋爱之比较[J].学理论,2011(15)

[6]于浴贤.论曹植对屈原的接受传播[J].文史哲,2010(04)

[7]黄水云.论《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