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护理技术氧气吸入法课程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培养高职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我校进行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基础护理技术教学改革,使护理实践课程更加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环境,以提高护生社会竞争力。现将氧气吸入法这一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
【关键词】工作过程 基础护理技术 氧气吸入法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65-0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形成后迅速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指南。该理论从21世纪初被介绍到我国,目前在理工科职业院校应用广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已开始应用,但由于对象、工作环境等的不同,所以有其应用的特殊性。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承接医学基础课程,并且为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它的特殊性在于工作对象是人,工作工具是医疗设施,工作方法是具体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需要人文关怀、护患沟通技巧等隐性知识。社会的发展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教模式远离工作实际,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本课题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入手,将工作过程导向应用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教学模式的调整
为了满足临床护理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我校近三年来积极进行教学课程改革。我校传统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为“4+1”模式(4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在高职护理专业三年级开设,分两学期讲授,总学时180个,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为1∶1,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主,技能练习为辅进行教学。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职业教育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不利于护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当护生进入实习阶段后,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将会使护生的就业竞争力下降,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目前,我校五年高职护理专业培养模式调整为“3.5+1+0.5”模式(3年半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半年返校进行职业资格相关培训)。调整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学时数总量及比例,学时数调整为240个,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调整为1∶2.5。调整授课学期由原第3学年5、6学期,调整为第3、4学年5、6、7学期,与临床实践接轨,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现以氧气吸入法为例,将工作过程引入课程设计中。
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氧气吸入法课程设计
1.实践教学课前布置工作任务
氧气吸入法是基础护理技术中一项重要的实训操作,如何为病人用氧,保证用氧安全是此项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应加以重视。护生在实践教学课前已经掌握氧气吸入法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践操作前:首先,给护生3个案例,如慢性呼吸衰竭、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肺水肿的病人,让护生按小组(每小组6人)为单位进行病例讨论,探讨用氧量、用氧方式、用氧操作及用氧注意事项等,思考作为护士如何合理帮助病人进行氧气吸入。其次,通过角色扮演法完成此次实验课,每个小组的护生在上课前确定病人与护士角色。最后,课前本小组成员在模拟病房环境的开放实验室内将此次课需要的实验用品准备好,供上课时使用。
2.课堂设计
根据实验项目的不同,准备的案例数应不尽相同,每组通过抽签完成一个案例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包括:正确的操作技能、护士的服务态度、人文关怀、责任心等,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工作流程设计见下表。
氧气吸入法工作流程设计
项目 内容
工作目的 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工作情境 案例1:患者女性,58岁。以肺心病入院,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绀,血气分析PCO275mmHg,
PaO240mmH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该患者的缺氧程度为中度。
案例2:患者男性,65岁,昏迷半小时。半小时前晨起其儿子发现患者叫不醒,未见呕吐,房间有一煤火炉。查体:T36.8℃,P98次/分,R24次/分,Bp160/90mmHg,昏迷,呼之不应,口唇樱桃红色,化验结果:血Hb130g/L,WBC6.8×109个/升,PaO228mmHg,PaCO235mmHg,SaO256%,pH7.30。
案例3:患者男性,77岁,患者因“呼吸困难”由“120”接回收入我院急诊科。患者入院时T36.5℃,P121次/分,R26次/分,BP176/94mmHg,处于清醒状态,患者主诉有窒息感,并处于端坐呼吸,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烦躁不安、双下肢水肿、咯粉红色泡沫痰、双肺闻及湿音。血气分析显示PaO245mmHg,PaCO240mmHg,SaO275%,pH7.40。立即给予吸氧、镇静、扩张动静脉、利尿等处理。
工作任务 通过吸氧,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缺氧状态。
工作环境 住院病房
工作对象 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患者
工作手段 中心供氧装置、氧气筒供氧装置等
工作方法 通过案例设置工作情景,导出工作过程
工作成果 正确实施吸氧,无氧疗副作用发生
3.课堂评价
氧气吸入法考核标准是我校教师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的,考查护生的技能及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护生操作结束,每组护生相互说出其他组的优缺点,然后教师点评、总结,纠正护生存在的问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护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践的优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从护理职业及岗位入手,根据护理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及工作态度等要求入手,对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将护理岗位工作过程要素、职业资格要求融合到教学方案设计中,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实训项目动态化,解决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教学问题。其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不仅要具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进行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很强的职业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四 结论
中职护校是培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护理技能熟练、有良好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护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将护理实践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护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不仅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社会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临床一线需求的护理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芬霞、曹迎凤、陈巧力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改革[J].护理学杂志,2010(5):63~65
[2]陈雪霞、任海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整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4(16):108~109
[3]张丽君、黎燕清、黄素梅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护生临床综合见习模式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2(19):26~28
[4]彭小燕、李荔、谢密新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护理研究(上旬),2013(10):3173~3175
[5]宋玉杰.如何培养医院需要的护士[J].卫生职业教育,2012(4):94
[6]刘珍莲、杨华、宫汝飞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4(11):1679~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