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串”,让数学课堂“烧”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串”,让数学课堂“烧”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

数学是问题构成的世界。数学课堂既没有文学世界的修饰与花哨,也没有语言天堂的动听与优美,它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因此课堂气氛相对较为沉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也越来越少,渐渐变成思维的奴隶,在被动学习中养成了懒于思考的坏习惯。

善教者,必善问。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巧妙、恰当设置课堂提问,使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 课堂 思维 串烧

・ 【中图分类号】G633.6

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因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培养素养。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智慧的问题,才能创造灵动的数学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C合数学思维品质。

一、趣味性问题串起来,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

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内容中,提出问题:(1)喜欢打篮球吗?(2)平时看NBA吗?(3)知道姚明吗?(4)你们认为他打球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这时我就及时提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主动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启发型问题串起来,领悟思维方法

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通过适时适点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启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就是常说的达到“跳一跳,够得到”的境界,这样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在《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中,提出问题:(1)我们国家的国旗图案是什么,你知道吗?(2) 我这里有一张10cm的正方形红纸,想剪一个五角红星,你能帮我这个忙吗?若能,说出你如何折纸、剪纸?(3)若有人先画好五角红星的一半,你能画出另一半吗?关键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剪出五角星后,继续引导学生用剪五角红星的方法去探索如何画五角形;进而提出:“已画一半,怎样画另一半,其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将问题转化为“怎样画已知点的对称点”。

这样的方式既渗透了转化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三、冲突型问题串起来,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认知发展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引发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解决矛盾、冲突的心理愿望。

在《比0小的数》这一节内容中,负数的引入可这样设计: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为0分,给出四个队答5道题的情况,然后让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提出问题:(1)每个代表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2)你是怎样表示的?(3)在表示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发现小学学过的数怎么不够用了,自然地引入负数的概念。

通过这样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

四、互逆型问题串起来,培养逆向思维

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行另一番求异、多角度探索。

在《因式分解》这一节中,提出问题:(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2×3×5=30,这是什么运算?(2)那30=2×3×5,这是什么运算?(3)x(x-y)= -xy是什么运算?等式左右两边有何特征?(4)那 -xy=x(x-y)是否成立?这个等式的两边有何特点?又是什么运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因式分解。

在教学中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互逆型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拓学生的思路,就能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维的习惯,理解、应用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类比型问题串起来,提高归纳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的类比,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在《圆的概念》这一节中,提出问题: (1)车轮是什么形状的?(2)为什么要做成圆形?(3)难道做成三角形、四边形……不行吗? (4)那如果我非要做成这种形状呢?(并随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轮子的自行车模型)(5) 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忽高忽低了? 至此,自然地给出圆的定义。

这样逐步精心设问又不缺乏幽默,让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思路豁然开朗,心情愉悦地掌握了知识。

六、探索型问题串起来,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学生学会研究性的学习,是新课标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这类问题题型广、形式活,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背景,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再拘泥于“学什么,考什么”的模式,而是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探究,对问题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情景,并逐步展示困境,可以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提高其数学素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 ”因此,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是思维的舞台。恰当的问题教学,有效的思维活动,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和谐发展,让数学课堂“烧”起来。“烧”起来的数学课堂,那将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凌传星:《初中数学问题设计的基本方法》 《知识窗・教师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