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和县文化体制改革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和县文化体制改革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加快和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结合我县文化工作实际,简要总结了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文化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全县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文管所)1个。全县22个乡镇先后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进村入户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农家书屋312家,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312个,逐步实现了“县有馆,乡有站,村有室”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为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都组织开展“两节”文化、广场文化、送文化下乡等多项群众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丰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先后创编了歌曲《民和情》、《魅力海东》、《民和的山水民和的人》、《天路桃花民和红》和舞蹈《吉祥的纳顿》、《闹公公》、《黄河岸边的土族人》等一系列民族特色浓郁、艺术水准较高的优秀文艺作品。特别是文化内涵丰富、民族风情独特的大型广场舞蹈《今日桃花别样红》、《激情民和》、《天路桃花B魅力民和》以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历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以其巧妙的构思、丰富的内涵、激情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广泛赞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喜人。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掘,我县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开发。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调查工作以来,经过深入村社、广泛调查,初步调查出全县非遗资源210项,文化资源241项。经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的反复论证和评审,最终县政府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1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14个门类。同时,经过筛选向海东市申报104项,海东市政府公布了《诺延审喇嘛》、《财宝神》等103项;向省级报送《诺延审喇嘛》、《财宝神》13项,其中《诺延审喇嘛》和《财宝神》已报送资料并在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

(四)文化产业发展开端良好。一是全力夯实“花儿”艺术发展基础,不断加快“花儿”文化产业化步伐。每年定期举办“花儿”演唱及创作培训班和“花儿唱计生”、“金秋花儿”歌手大奖赛等活动。搜集整理民和“花儿”曲谱100余首,现已编印完成了《民和“花儿”新编》、《民和民间小调》。投资5.3万元,编辑出版了《民和戏曲志》和《民和情.夏秋韵广场经典歌曲集》两本书籍。目前,全县从事“花儿”及相关产业的人员逐年增加,“花儿”茶艺逐步增多,“花儿”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同时成立了民和县土族纳顿协会、“花儿”协会和刺绣协会。二是着力推广“民和平绣”传统工艺,不断壮大刺绣产业。依托民间传统刺绣工艺,坚持“先易后难,先引导后规范”的原则,通过组织人员赴省外考察学习、聘请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快发展民族刺绣,努力将刺绣培育成具有民和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品牌。目前,全县从事刺绣的人员有1000余人,刺绣年人均收入在400元左右。我县选送的“民和平绣”作品先后多次参加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国际唐卡艺术节、工艺美术品展等一系列展会活动,扩大了影响,得到了好评。三是大力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雕塑文化产业。特别是民和马场垣的玉雕。目前,从业人员达1300余人,年经营额300余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条件滞后。根据国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800平方米―4000平方米)建设标准,我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存在面积不达标,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等突出问题。文化馆办公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加之设施简陋,设备不健全,给开展群众辅导、展览、排练带来诸多不便。图书馆面积不足400平方米,图书借阅室、储藏室面积狭小,且阴暗潮湿,给正常的图书借阅工作带来不便。博物馆面积不足1700平方米,而馆藏文物达6000余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405件,国家一、二级文物93件。由于库房、展厅面积小,文物的开发、利用、管理、维护远远跟不上时代步伐。

(二)文化人才紧缺。一是县级文化专业队伍人才奇缺,业务骨干年龄偏大,存在严重的文化骨干后继乏人现象。二是由于人员进出机制不畅通,知识、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新鲜血液不能输入,单位活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三是22个乡镇文化站、1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312个“农家书屋”目前还没有配备工作人员,所配备的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加之管理人员经费得不到落实,开展活动困难。

(三)文化产业发展难度较大。一是由于我县发展文化产业社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品牌产品,文化产业市场呈现小、散、差的局面。二是资金投入渠道和形式的单一,致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少,生产总量小,举办大型书画、刺绣、剪纸、民间工艺作品、摄影等活动的难度较大,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现有文化人才队伍断层明显,民间缺少能人带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缺乏既懂文化产业特性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推进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争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新建一批乡、村级体育活动场地和文化活动室,逐步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体活动场所”的目标。到2020年末,全县22个乡镇312个行政村建成和实施村级文化活动室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67%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场地。

(二)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充分挖掘利用我县花儿、刺绣、剪纸、堆绘、雕刻、铁艺制作、特色民俗饮食等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提升我县文化品位,尽快把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为我县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逐步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是借助喇家遗址出土的“第一碗面”的品牌效益,建设喇家遗址餐饮一条街,展示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延伸喇家遗址文化产业链条。二是加快以民族服饰、刺绣、彩陶仿制、黄河奇石等为重点的高原特色文化旅游工艺品设计制作,带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壮大。三是借助三川“纳顿”、“巴依儿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把喇家遗址和“大禹导河积石”、“黄河水上游”等项目相结合,组织开发独具特色的民族娱乐节目,发展集观光、娱乐、探险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圈,扩大和提高喇家遗址的宣传力度和知名度。四是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好七里寺、峡门、西沟等大型花儿会,旅游部门负责组织省内外旅游团队参观花儿会,进一步提升花儿会知名度,增加旅游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