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新”认识糖尿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正逐年升高,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2009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认识糖尿病,我们在行动。在11月14日糖尿病日来临之际,就一些常见的糖尿病认识误区,让我们对糖尿病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误区1: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症状。
正确观念: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症状。
“三多一少”症状'于自的是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这些表现的起因是高血糖。调查表明:在新诊断的糖友中,约3/4的患者没有任何糖尿病症状。因此,建议无任何症状的中老年人,在做常规体检或因划也病就医时,都不妨查一次血糖。
误区2:尿糖阳性可以诊断糖尿病,尿糖阴性可以排除糖尿病。
正确观念:没有血糖指标,仅凭尿糖阳性,不能诊断糖尿病,更不能因为尿糖阴性而排除糖尿病。
尿糖不能精确反映血糖水平,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血糖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超过10mol/L,老年人更高)时,尿糖才会阳性,血糖低于该水平的糖友尿糖可以为阴性。此外,尿糖的有无与进餐时间、排尿时间、尿量多少,以及应用某些药物均有关。
误区3: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及年轻人不会得。
正确观念:糖尿病年轻化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中青年人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国外资料显示:近20年来,3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增加。肥胖或超重中青年人,应定期查血糖。
误区4:空腹血糖不高,便可排除糖尿病。
正确观念:空腹血糖不高,不能排除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是血糖,血糖既可以是“空腹血糖”,也可以是“餐后2小时血糖”,还可以是任意时间的“随机血糖”。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早期常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正常。常规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可使糖尿病诊断平均提前3年。
误区5:血糖偏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算糖尿病,不必干预。
正确观念:干预从糖尿病前期开始。
血糖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称为“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不积极加以干预,日后发展成糖尿病的机会非常大。如在此阶段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则可大大减少糖尿痫发病风险。
误区6:袖珍血糖仪的检测结果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正确观念:糖尿病诊断的依据来自于静脉血糖的测定结果。
糖尿病诊断是很严格的,一定要空腹血糖≥7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ol/L。如果空腹血糖为6.9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为110mol/L,就不能被诊断为糖尿病,只能被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袖珍血糖仪可以用作初筛和监测血糖控制好坏的工具,确诊糖尿病需抽血检查。
误区7:糖尿病不过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确观念:血糖高不可旧,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
由于糖尿病早期仅表现为血糖升高,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若不及早发现、积极干预,其眼、肾、周围神经并发症将在8~10年后出现;肾衰、失明、足坏疽、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并发症将在15年后陆续出现。
在临床上,不少糖友是以“并发症”为主诉,如眼睛看不清,手脚发麻等来就诊的,这些患者虽看似“新人”,但实际上部已经有5~8年的糖尿病史,最佳治疗期已过。
误区8:治疗糖尿病,只要血糖达标就够了。
正确观点:治疗糖尿病,必须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均达标。
在糖友中,约有一半患者合并高血压,2/3患者有血脂异常,3/4患者存在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血糖就好比是一根藤上结着的四只毒瓜,仅对付其中的一个(血糖),而不“一举歼灭”,根本无法收到良好疗效,也阻止不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科学治疗应该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降脂、降压和降糖并重的综合治疗。
误区9:控制饮食就是少吃饭,副食多吃点不要紧。
正确观念:糖友饮食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总量控制,除控制主食外,副食控制同样重要。
糖友之所以要控制饮食,主要是为了减轻胰岛负担,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控制总量,包括主食、副食、油、蔬菜及零食掇入的总量,同时注意营养均衡。虽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但副食中的蛋白质、脂肪进入体内,同样有一部分会转变为葡萄糖,成为血糖的来源。
误区10:只要用上降糖药,饮食放松点没事。
正确观念: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无论何时都应遵守。
饮食管理是糖尿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不论属何种类型、病情轻重如何、有无并发症,或是否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部应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控制。糖友若不控制饮食,即使多吃再多的药,也难以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
误区11:糖友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哪怕血糖低点也不要紧。
正确观点:血糖不能降得过低,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成人血糖低于2.8mol/L,称为低血糖。对糖友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特别是老年糖发,仅一次严重低血糖发作就有可能会诱发脑梗塞、猝死。因此,血糖不能无限制地降低,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
误区12:对“无糖食品”,糖友可以随便吃。
正确观念:无糖食品同样要控制。
“无糖食品”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其不含糖,对血糖无影响,可以随便吃。事实上,“无糖食品”指的是不含蔗糖的食品,并不是没有热量的食品。目前,市场上“无糖食品”大都由淀粉组成,且通常不控油,糖友若摄入过多此类食品,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
误区13:西药副作用大,降糖药还是中药好。
正确观念:中药有一定降糖作用,但作用较弱,无法替代两药或胰岛素。
降糖两药种类很多,疗效较确切,只要应用适当,可使血糖很快降至正常范围,减少并发症发生。虽有一定副作用,但并不常见,且一旦发生,只要尽快换药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即可纠正。中药降糖作用弱,无法完全替代两药。
误区14:胰岛素有依赖性,一旦用上就撤不下来了,最好别用。
正确观念: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不存在成瘾问题。即便有些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撤不下来,并不代表对胰岛素产生依赖,而是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的实际病情所需。
早期应用胰岛素可以使血糖尽早达标,减轻高血糖毒性,使胰岛细胞功能得到保护和修复,有效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对新诊断的2型糖友进行短期(2周)强化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不用药物治疗,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便可保持血糖稳定。部分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胰岛素治疗后,口服降糖药可重新恢复药效而停用胰岛素。
误区15:血糖监测只要查空腹血糖就可以了。
正确观念:只测空腹血糖远远不够。
血糖监测有3个时段:一是餐前血糖;二是餐后2小时血糖;三是睡前血糖。上述3个时段血糖不必每天监测,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监测时段。有感冒、发热、手术等意外情况时,应根据需要监测随机血糖,以便调整。
误区16:血糖降到正常就意味着糖尿病治愈,降糖药就不必再用了。
正确观念: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降糖药虽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不能擅自停药。一旦停药,血糖又会升高。
糖尿病必须靠药物来控制血糖。任何降糖药物都有一定作用时间,比如长效药物可维持24小时,短效药物一艘维持6~8小时。用药后,血糖保持平稳,仅代表治疗有效,并不代表可以停药,更不代表疾病已治愈。不要相信糖尿病可以治愈之说,也不要相信偏方、保健品等。
误区17:验血糖当天早晨应停药,否则验不准。
正确观念:验血糖当天早晨应正常用药。
若在验血糖当天早晨停药,不仅会导致上午血糖升高,还会导致餐后2小时血糖化验结果失真。患者千万不要在家中先打上胰岛素,再去医院抽空腹血化验,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带着早餐和胰岛素提前去医院,待抽完血以后,马上注射胰岛素,半小时后再进餐。
误区18: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正确观念:在合理控制饮食的前提下,糖友可以吃水果。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糖友若血糖稳定,在严格控制总热量前提下,可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量少、水分多的水果,如杏、苹果、橙、胡柚、草莓等。进食水果后,需扣除相应主食量。如25g大米可以和2个鸭梨或苹果交换,也可和20颗葡萄、1个桃子、10个鲜枣、2小块西瓜、2个橘子交换。要牢记“吃水果”口诀:血糖过高不吃,血糖稳定再吃;餐前餐后不吃,两餐之间可吃;含糖量高不吃,不“交换”不吃。
误区19:无论血糖有多高,尽可能不用或少用药,实在不行再多药联用。
正确观念:提倡早期联合用药,力争半年达到糖化血红蛋白
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低的原因,一是受传统的“阶梯式”治疗模式的影响,若仍不达标,再考虑联合治疗或胰岛素治疗。目前认为,若糖化血红蛋白9%,则需联合用药,以尽快降低血糖、减轻高血糖毒性、保护胰岛功能。
误区20:服用降糖药没啥讲究,什么时候吃都一样。
正确观念:降糖药用法不当会事倍功半。
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上有不少讲究。比如磺脲类降糖药,如达美康等,最好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二甲双胍应在餐后服用;而拜糖平应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有的药一天只需服一次,有的药却需服三次,如漏服,全天血糖便难以得到满意控制。糖友在用药前,应向医生询问用药注意事项,以免因服用方法错误而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