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察,开启写作的源头活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察,开启写作的源头活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写的作文,常见的毛病是材料贫乏,内容空洞。文中多见概括抽象的介绍,而少有具体细致的描述。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观察积累,文章内容当然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为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处了。”叶老的意思是,即使暂时没有写作的任务,这样的习惯也要养成。因此,要提高作文的能力,就必须从观察着手,开启写作的“源头活水”。

1.集中目力,细致入微

观察宜“细”不宜“粗”。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把“目力”运用在某个人物、某一景物或某一具体事物上,才能发现其特征,发掘出生动而典型的细节。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横竿升到了一米六十,我坐在草坪上远远望去,横竿仿佛挂在半空中。前三个运动员都没跳过去,大家都为他们可惜。第四个运动员出场了。只见他活动了一下身子,习惯地压了压左腿,又压了压右腿,再弹跳几下。然后迈开轻快有力的步伐,直冲横竿。快要接近横竿时,只见他左腿在地上猛地一蹬,两手由后向前在身旁划出一道长长的弧形,身子随之高高腾起,凌空在黑白交错的横竿上,右腿协调自如地向左侧翻……刹那间,他轻松地越过了横竿。

一个几秒钟就完成的连续动作,这名同学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从横竿到运动员,从准备动作到突然发力,从助跑到起跳、跨越,无一遗漏。目力所及,一个真实具体的运动会比赛场景就这样被小作者捕捉到了。

2.多角度观察,多感官体验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对于同一个事物,同一处景物,由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事物、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如俯瞰、仰视、平视、远看、近观等。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瀑布”的描写,就体现了这样的观察方法。

“走到山边,便听到“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走到山边”,首先听到瀑布的声响,抬头看到的是瀑布的远景;来到“亭边”,近观、仰视,观察到瀑布的形状、奔流的气势、溅起的水花,并感受到水花给予人们的奇趣。正是作者这样多角度的观察,才领悟了梅雨潭雄奇壮观的景象,才描绘出一幅“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山水画卷。

观察以视觉活动为主,但并不仅限于视觉。为了把握观察对象多种多样的属性,往往需要多种器官联合行动。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外界事物,同时还须用其他感觉器官去接触外界事物,如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用舌头去尝、用皮肤去接触等等。现代作家鲁彦对“海潮”的观察和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房中的一切。”

“听见”“看见”“腥气”“咸味”“粘在”,分别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突出了普陀山每天海潮来时的美妙景象。作者全面调动和发挥了五官的功能,多感官的观察和描写令人赞叹。

3.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观察与联想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使材料丰富,使内容充实,使特征突出。请看朱自清先生对“春花”的观察: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由春花联想到秋实,由花香联想到蜜蜂、蝴蝶,由遍地野花联想到星星,芬芳、艳丽的春花图便生动具体的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观察景物是如此,观察人物也一样。要能够通过察言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要通过肖像语言、表情神态、动作行为来窥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比如下面这段描写人物的文字: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姿势送了他的命。”

这是世界文学名著《守财奴》中描写葛朗台临死前抓金子的情景。复活的眼神、目不转睛的神情、抓十字架的骇人姿势,透过这一系列的神态、动作,读者深刻地认识了葛朗台这一贪婪、吝啬的守财奴形象。

4.由表及里,思考发掘

在生活中,有一些平常现象、平凡小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如果不加思考和分析,就难以发掘其中深刻的道理和意义。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例子,作者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深入分析,发掘出“小事”不“小”的道理。

注重观察,善于观察,注意由表及里地思考、发掘,即使平常现象、平凡小事也可以写出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来。

5.随手采撷,及时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养成勤于动笔,随时记录的习惯。

著名小说家契诃夫一生坚持写观察笔记。在他的“手记”中记下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素材。他曾拍着“手记”本子对别人说:“还没利用的材料,足足可以写五年。”

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是随身带着笔记本,他坚持写观察笔记和日记五十年。他经常在基辅公路上散步,遇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总是和他们攀谈,然后随时记下点什么。 有一次,列夫·托尔斯泰在朋友家里见到普希金的长女玛丽亚·哈齐,她那美丽动人的外貌给列夫·托尔斯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在笔记里记下了这一印象:“一个穿着黑色镶边衣服的妇人进到室内来了,她轻盈的步子,载着她的十分丰盈而且笔直优雅的体态。”后来,这一外貌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作为女主角安娜的外貌再现了出来。这些大作家的故事启发我们,不仅要勤于观察,更要勤于记录观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