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典诗词中的“问津”意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最早见于《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结果子路被抢白了一顿,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可以说,“问津”一词最初便带有问而无果的特点。此后,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问津”意象,延续了凄迷感伤的传统。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结尾记载:“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本是一种理想,反映了乱离时代人们的良好愿望,所以因难以寻觅而导致无问津者的结果也在情理之中。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别薛华》一诗中有:“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想象友人离别后沿途问路时的不安心情,深厚的友谊见于字里行间。
孟浩然《早寒有怀》写道: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木叶飘零,归雁南翔,北风呼啸,江水凄寒。首联渲染早寒特点,颔联点明遥望思乡主旨,“问津”意象更把这种感伤之情表达得含蓄深远。“问津”不得,所见尽是浩浩江海、漫漫长夜,孤独思乡之情何其浓厚强烈!
如果要找一首对凄迷感伤意境表现得最好的诗词,非秦观的《踏莎行》莫属: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里词人并没有直接写“问津”,但一个“迷”字再清楚不过地传达出这种问而不得的怅惘与失落。用雾中楼台、月中津渡开篇,用“迷”和“失”二字巧妙点出内心的感受,尚有寒意的春天,感情追求的失意,人生价值的无所依托,诸多情感都在其中若隐若现,令人不得不佩服词人艺术手法的高妙。
与以上不同,陆游反其道而行,他在《郊行》中这样写:“桐君山路无多远,元自知津莫问津。”这里“莫问津”的原因是已经知道渡口。换句话说,就是诗人很清楚自己的人生旨归。
能从前人写滥的意境中翻出新意,当推南宋谢枋得,他有一首《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问津”成为一种担心,确实很新颖,“怕问津”既说明寻找桃源环境的不易,又暗示这种安定生活难以持久,实在是辞约义丰。
津者,渡口也。问津即问路 ,因不明方向所以要询问别人,但问不出结果徒增几分迷茫之意,“问津”带有浓郁的人生象喻特点。今天我们使用这一词语时与古人稍有不同,通常情况下用于否定句式中,即成语“无人问津”(追溯起来当源于《桃花源记》),意思是没有人来探问价格或情况。也就是说,“问津”意象在古代多用于主动格,现在多用于被动格,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透露着落寞伤感之情。
作者简介:河南省郑州一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