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及其调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及其调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既源于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等内部因素,也源于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分工体系等外部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内部储蓄—投资失衡和外部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时应考虑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金融、外贸、汇率等政策,实现内外部经济再平衡。

关键词:中国经济内外失衡;储蓄—投资失衡;双顺差;政策调整

一、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国内外经济失衡源于投资和出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形成了以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为特征的内部经济失衡和以高出口、双顺差为特征的外部经济失衡。

1. 内部储蓄—投资失衡。中国经济增长首先是由投资拉动的。1998年以来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均在35%以上,年均增长率高达20%。投资总量和增速均居世界前列。在国内金融体系欠发达、缺乏有效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投资只能依靠政府公共投资和外国资本流入来支持。20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 176.98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达1 160.11亿美元。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居民养老、医疗以及子女教育等支出只能依靠居民增加私人储蓄的方式来保障。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率较高,但国内缺乏有效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导致这些储蓄并未完全转化为全社会的投资。中国的银行体系由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主导,由于政府背景的影响,银行体系所吸收的居民储蓄大部分投入资本回报率较低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公共建设项目。与此同时,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中国的资本市场也远未成熟,从规模上不足以和银行体系相比,从资源配置效率上也没有发挥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作用。上述原因导致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并未转化为大规模私人投资,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主要由效率较低的公共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构成。

2. 外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外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驾马车。中国从改革开放伊始就采取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这是由中国经济发展的多种客观约束条件决定的:首先,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几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其次,国民经济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滞后;再次,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最后,缺乏管理人才资源,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政府采取的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战略,正好能够改善上述客观条件对经济发展的约束。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发挥了劳动力资源充沛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缓解了中国自然资源匮乏的约束条件;通过引进外资和企业管理人才,解决了中国资本积累不足和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

在投资和出口的双重拉动下,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增加产出,还依靠外商直接投资,弥补国内资本、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弱势,最终实现经济在近三十年时间内的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衡。这些失衡包括:区域之间不平衡增长;不同熟练程度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增长;部门之间不平衡增长。此外,结构性失衡还表现为居民收入不平衡增长和社会保障结构网络遭受极大削弱,这导致居民自我保障需求旺盛、储蓄率偏高和内需不足。过度的储蓄,银行主导和国有企业优先的融资渠道,共同造成投资的扭曲配置。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突出表现就是国际收支失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持续双顺差。2001年~2011年,中国保持持续双顺差。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在2001年~2011年中平均为1 819亿美元,2008年最高达4 124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平均为1 104亿美元,2010年最高达2 869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平均为2 923亿美元,2010年最高达5 247亿美元。由于持续双顺差以及有管理的“盯住”汇率制度,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2011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18万亿美元。双顺差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巨大福利损失:中国居民不能以自身储蓄为国内投资进行融资,却不得不大规模输出资本为美国弥补投资—储蓄缺口,用高收益的股权资产交换低收益的债权资产。中国持续的双顺差是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过度依赖投资、金融市场改革滞后和政府不当干预过多造成的。

由上述分析,中国调整内外经济失衡的关键领域在于对内改变储蓄—投资失衡,对外降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迫于内需,特别是居民私人消费品需求能力不断下降的压力,中国政府不得不继续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做法,而且,为了最终使产品市场出清,进而不得不依赖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造成经常项目长期顺差,投资与出口因此成为中国近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台发动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内经济不平衡决定了外部经济不平衡。调整外部经济失衡只是“治标”,调整对内经济失衡才是“治本”。

此外,由于调整经常项目顺差还取决于外需变化,中国并未掌握经济调整的主动权。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不采取措施降低贸易赤字的前提下,世界经济失衡仍将无法改善。中国单方面实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减少贸易顺差的政策,无法取得显著效果,充其量只能使对部分美贸易顺差由中国转移至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与对外调整比较起来,中国对内调整储蓄和投资结构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也是其调整经济失衡过程中真正能够掌握完全主动权的领域。

二、 中国调整内部经济失衡的可行政策

1. 财政政策调整。

(1)财政收入政策调整。为实现内外经济平衡,财政政策应该配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调整。对于国有企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政府应要求其按照合理比例进行“分红”,将增加的国有资产分红收入纳入国家财政统筹安排。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经常项目持续大规模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储蓄-消费失衡。然而这种失衡背后的根源是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对与劳动者报酬不断提高带来的收入结构和储蓄结构失衡。我国的企业未分配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则可以归结为企业利润率虚高和国企不分红问题。他们的研究为上述财税政策和体制方面的调整提供了依据,我国只有从财税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入手,解决企业未分配收入比重过大的问题,才能将我国储蓄率降低到适当水平,从而拉动内需以消除过大的贸易顺差,从根本上解决内外经济失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