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六环节教学法”在创新教育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六环节教学法”在创新教育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在具体实践中,我设计了“六环节教学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六个环节既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课堂活动情况等灵活运用

一、设疑诱思――产生创新思维的起点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起点。巧妙设疑,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应从设疑开始。具体方法有:①创设问题情境。如讲故事提问题,制造悬念提问题,做游戏提问题,在学生知识的空白处提问题等。②设置开放性问题。即一问多答、多问多答、多角度提问、问题重新组合、问题分解等。这类问题答案多样,没有标准模式,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③设置中等难度问题。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中等难度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思考。④设疑应新奇、有趣、准确。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并且有效。⑤激励学生提问。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示范,可以采用以问代讲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多鼓励引导,培养学生喜问、勤问、善问、问到底的习惯。

二、尝试探究――培养创新能力的主线

问题出现以后,教师不应不做讲解或直接给出结论,而应鼓励学生去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形成的过程。尝试探究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构成教学的主线。因为小学生的自主探索能真正体现其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只有在探索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现他们的创造能力。具体方法有:①自学。由学生自学与问题有关的概念、法则、例题等。通过感知、理解,初步认识新知识。②实际操作。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或作图画线,或摆弄实物,或动手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具体了解有关的规律。③由学生自行比较、分类、归纳、抽象、概括,揭示知识发现过程,总结内在规律。④尝试解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三、多向交流――进行创新教育的中心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项交流模式,而创新教育的课堂必须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模式。多向交流调动了集体中每个个体的思维积极性,从而获取充分的信息和资源。因此,多向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理应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具体方法是:①确定交流的主题(问题)。②小组交流与全班集体交流相结合,先小组交流,而后由学生自愿在全班发言。③为了保证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要求在交流中积极发表个人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不加评价,这样可以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地进行发散思维。

四、精讲启发――进行创新教育的主导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不要教师的引导。要想使学生的创造性探究活动更加科学、高效,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不是满堂讲、满堂问,而是精讲和启发。所谓精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新知。所谓启发,即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排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五、实践应用――进行创新教育的根本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创新的本质就是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实践应用是创新的根本。唯有实践,才有创新,唯有实践才能将知识、经验、方法等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安排一定的实践应用活动。具体做法是: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内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习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性思维进行解决。

六、反馈升华――形成创新思维品质的关键

反馈即了解自己活动的效果。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起于问题,但并非止于问题的解决。成绩的好坏,问题解决的成败,又作为一种信息刺激返回于活动的主体,为调节主体的学习行为作出指导,从而保证行为的完整性、连续性、精确性。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查漏补缺,固正纠偏,使他们学会创造,体验成功,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他们的内在素质。因此,反馈升华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具体做法:①内在反馈与外在反馈相结合。内在反馈,即主体的自我评价;外在反馈,即教师或别的同学对主体的评价。②反馈的内容包括成绩的好坏、解决问题的成败及原因、创新思路和方法的巧妙性、创新成果的多少、创新意识的程度、创新个性的表现。重点应放在创新思路、方法、意识、个性方面。③及时矫正。矫正活动应以学生自主矫正为主,教师再适当点拨。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