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借学具操作 增强数学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借学具操作 增强数学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具操作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实现理想课堂。

我们学校是一所城郊接合部的学校,学生90%以上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家长的基本素质不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较差,因此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基本依赖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需要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探求有效的教学方法。

借助学具操作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改变教学模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无论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我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生活、学习的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教育家认为:你每告诉学生一个答案,就剥夺了学生一次学习的机会。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更要让学生学会自学、掌握学习方法。这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一致:授人以渔。学具操作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模仿、倾听、交流等学习习惯。学具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确立学习目标,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能力,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实现理想课堂。因此培养学生学具操作能力是实现理想课堂的途径之一,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借助学具操作活动,改变教学模式:“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才能让学生爱数学、学好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激发其求知欲的需要,从而产生满足求知的动机。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需要我们尽可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二年级上册的《玩一玩,做一做》中,学生通过华容道游戏,了解“三国”故事,通过平移的方式帮助曹操出关。这样的学具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游戏规则中,了解横向移动代表左右移动;纵向移动代表上下移动。通过闯关活动,学生明确物体运动方式有平移,并且知道物体平移过程中不仅有平移方向(上、下、左、右)还有平移距离(数格子)。通过这种活动方式,让师生在活动中心情愉悦,不仅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学具操

作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

识,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理想课堂。

二、借助学具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学具操作不仅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更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数学模型。一年级上册《小明的一天》中,学生借助钟面学具,初步了解钟面知识。钟面上有:数字,时针,分针,格子……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地知道时针短,分针长。观察钟面图后,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整时、半时及其各自的特点。借助学具钟面,同桌合作一人拨钟面,一人说时间,加深对整时、半时的建模,明确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是几时;分针指向6,时针过几是几时半。借助学具操作活动,学生不仅知道关于时间的知识,更掌握识别时间的技能。整时、半时的时间模型必然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借助学具操作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时如果认为把结果告诉学生,或让学生记住或者做反复的练习就行了,那这样的教学肯定会扼杀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是引导者,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重要过程。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做”,也需要“思考”。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学生说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摆。我同意他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能不能找一找更简单的方法,可以直接计算。接着让每一位学生都用三角形进行操作,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L方形)。这时再让学生观察原来三角形的高和现在平行四边形高的关系、原来三角形的底和现在平行四边形底的关系,从而由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在学具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促其思考“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使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数学课堂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做、多思、多说。多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理想课堂。相信他们,等待他们,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借助学具操作活动,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交流

能力

当代社会是信息发展的高速时代,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与人之间是否会合作、交流。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越来越注重人的交际能力,看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等。

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活动培养他们合作意识,提高交流的能力。如在《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小组中有人带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有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小组中的成员有的记录,有的操作。操作完成后小组成员先在组内交流发现、体会;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再评出优胜团体。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练就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学具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明确知道只有在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借助学具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操作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能力。俗话说“心灵手巧”,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的双手活动是受大脑支配的。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开展手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特别是手指功能的技巧活动能直接刺激脑细胞,促进思维,提高智力水平。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准备了正方体、长方体等。通过描、印等方式,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这样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面在体上;让学生明确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动手操作这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尝试自主探究,从多层面多角度发现解决问题,促进思维发展,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理想课堂。

六、借助学具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准备了三角形。先用量角器测量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学生汇报时,发现存在着误差。然后让学生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通过动手操作,学生采用撕、拼、折等方法,得出结论。

学具操作活动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现在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无论使用多么先进的信息技术,它都无法取代学具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来源。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学具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感受)、经验(体会)、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更积极地探索数学新知识,建立深刻的数学模型。学具操作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