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筑多样性的探索:汉口火车站改造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多样性的探索:汉口火车站改造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背景

在中国交通史上,武汉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东西向的长江水运和南北向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构成我国相当长历史时期的华中区域通运输的主要格局,并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口站前身为大智门火车站,原为芦汉(京汉)铁路南端终点站,始建于1896年,1903年正式建成开通。该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大型车站,法式建筑风格,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它直至1991年现汉口站建成后方停止使用,现为武汉市近代保留建筑予以保护。

作为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铁路标志性建筑汉口大智门火车站,与武汉市及其它历史建筑一样,“虽经历时代变迁至今,人们仍然能够从保留着的许多老街道,老建筑中读到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许多像江汉路和武汉关这样的欧式街道与建筑已然融入这座城市,成为历史留给武汉的印迹。”[1]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郑武电气化铁路改造,汉口火车站迁建于当时处于武汉市的北部城市边缘新区的现址。客站规模按最高聚集人数4000人设计。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为线侧平式站房。设四个站台,(七个站台面)通过天桥和地道跨线进出站。

设计分析

随着铁路运输干线网的建设发展,汉口站所承担的客运量不断提升,从汉口站的现状,主要存在交通建筑过渡空间不足,各类功能用房紧张,客站规模已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湖北省、铁道部、武汉市政府决定以沪汉蓉铁路通道的建设为契机,在原址改扩建汉口火车站,按最高聚集人数8000人设计。并由此改扩建,加速车站周边交通,市镇、区域内的城中村改造,使改扩建后的汉口站成为城市中北部交通的换乘中心,汉口站区域成为武汉市的城市副中心。

汉口站改造将以理顺旅客流线、改善旅客乘候车条件,改善车站环境和形象,提升铁路车站的服务水平和运能为目的。同时也面临如何改造,以怎样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进行车站建筑的多种选择。

作为全国重要客运中心的武汉铁路枢纽,由汉口、武昌和武汉三个客运站组成。从三个客运站所处的位置来看:武昌站位于武汉市有悠久历史的老城区和文教片区;新建武汉站位于城市东部的工业区;而汉口站位于武汉市的汉口片区,该区以商贸为主,也是武汉市集中存在大量极富西方文化色彩的城市街区和建筑。

因此,按总体规划及三站风格定位如下:

武昌站着重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特别是对荆楚文化精髓的继承。采用具有荆楚风格的民族形式车站建筑。

新建武汉站则在青山区这个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工业区域,以现代形式的车站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汉口站所处位置商业发达,近现代建筑林立,因此考虑选择具有欧式建筑形式的车站造型,这样既与汉口地区特有的城市肌理相契合,也使得具有百年历史的大智门火车站的文脉和建筑风格得以传承,与现在汉口站广场周边业已存在的欧式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通过武汉枢纽在同一城市,结合不同地区特点,不同车站形式,充分体现三大铁路客运站各自特色,给旅客和市民展示新时期铁路旅客车站建筑形式的多样性。

既有汉口站建筑综合体为一水平方向展开的建筑,东西长300m,随着车站广场周边建筑的建设发展,站房中部主体24m的建筑高度,已使汉口站湮没于周边建筑群之中。

铁道部“关于五性原则(系统性、功能性、文化性、先进性、经济性)”是指导我们进行铁路站房建设的设计理念,结合当代铁路站房建设的特点而最终以“以人为本”的设计为具体体现,本次改造,通过设计两座对称的高度达47.60m的站房钟塔和高度达31m的弧形拱顶的中央广厅,强化汉口站站房在该区域性中轴线对景关系,在站房广厅两侧的配楼向外加设12m宽,24m高的裙楼,下设15m高架空柱廊,使车站站房正立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平方向的三段式。考虑整个立面完整性,对车站两端既有综合楼同步进行立面改造。突出建筑轮廓线的节奏感,对称处理:中间突出主入口,使立面具有明确的垂直立面轴线:以一个富有鲜明特色的、具有强烈个性的、并传承具有百年历史文脉的汉口站站房形象展示给旅客和市民。

车站建筑空间的组织和功能布局是以站房的流线为参照,按照联系方便、管理有效、避免流线交叉的原则布置。为旅客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汉口站,部分结合站场由四个站台增加至八个站台,设有14个站台面。对于建筑规模扩大的部分,根据现场实际,采用“上进下出”的流线。按高架候车室的形式予以扩建。

由于站房至基本站台边达139m,站台上方南北方向距离达188m,本次改造考虑既有建筑尽量予以保留的利用,在既有站房部分仍设置基本站台候车室、软席候车室、母婴、军人、残疾人候车室,贵宾候车室及旅客服务设施。广厅部分根据外部造型增设钟塔,拔高体量重新建设,并结合绝大多数旅客将进入高架的普通候车室,通过广厅、二层联廊(含通道两侧的多功能空间)、高架连通道与新建的66m宽,155.75m长的高大明亮的开敞大空间高架候车室部分相连。

室内空间

通过一个纵向流线和室内空间的抑扬处理,使得空间实现了流通渗透,消除了自进站口起至北站房长达300m距离给旅客带来的单调感。各候车室通过绿化及软隔断划分为若干候车区,整个候车空间视野开阔、通透。考虑改善高架下方站台等候环境的需要,在高架候车室内设若干吹拔筒,将光导管技术与自然通风相结合,在采光的同时排出站台上方的废气,对于建筑节能和改善站台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该区域利用现代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建筑材料,室内延续欧式建筑风格,并呼应南站房广厅的装饰元素。而站房正面增加的达12m宽度的柱廊,在广场侧为旅客提供了约2500m2的有盖活动空间,改善了旅客乘候车和购票条件。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室内外空间,完善了建筑造型。

整个建筑以中冷灰色作为主要的建筑色彩。站房呈中轴对称布局,体型错落有致,庄重、典雅、大方、气势非凡。

本次武汉市结合汉口站改造为欧式古典的建筑风格,在站前广场的规划上也予以相应配套,使得汉口站周边区域形成一个风格鲜明、富有特色的新型站区。汉口站改造将是对铁路站房建筑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城市地域文脉的影响,对建筑形式的多样性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建筑方案主要设计人:盛晖、刘学军、张庄、冉晓鸣

参考文献:

陈昌生,任慧强,刘涛,商业融合文化本土孕育世界,《建筑学报》2006(12)

作者:张庄,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 工程师 一级注册建筑师冉晓鸣,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 助理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