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两备《三打白骨精》说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两备《三打白骨精》说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是根据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改编而成的课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白骨精的“三变”与孙悟空的“三打”的内容。下面谈一谈我与一位老师两次备课的心得。

一、关于“三变”:从教师的牵引转为“儿童的发现”

1.下面是在教学关于白骨精的“三变”时的第一次设计:

①课件出示课文中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学生自由读句子。

②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又凭借课件补充了《西游记》中的三段原文,分别是: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那怪物: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

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③《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评本”,在这里批了一个“妙”字,细细揣摩,妙在何处?

教师试图让学生从白骨精“三变”中的人物相貌、情态、动作等体会到白骨精的变化之妙。

④之后,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白骨精这个妖精怎样?”(学生说出了一组词:“诡计多端”“狡猾”“善于变化”“邪恶”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是围绕着老师画好的圆在跳舞,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思考是在为着别人的思考在进行,具体地说是在围绕着李卓吾的一个“妙”字在思考,学生的主体思考被教师过滤掉了,完全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不知不知不觉地滑进了“成人标准”的泥淖,是一种变相了的或者被美化了的“灌输”或“牵引”。

2.基于这样的反思,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边读边画。之后,汇报)

②教师在课件上出示课文中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同前文)

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三段话,结合你们在这一段时间里对《西游记》的阅读,谈自己的发现。

通过这样的调整,在实际的课堂呈现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不仅充分地体会出了白骨精的“变化”之妙,还发现之所以白骨精如此巧妙的变化,还不是吴承恩这位小说家写法之妙吗?课堂上,学生有滋有味地诵读着自己辑下的吴承恩先生对白骨精“三变”的相关语段,生趣盎然,而这正是古典小说之魅力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作为教者,未着一个“妙”字,未解其中之妙,所有的妙处,都来自于学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一次美妙的“发现”之旅。

二、关于“三打”:从教师的命题转向“儿童的探究”

孙悟空“三打”无疑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三打”时,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想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对“三打”的描写。第一次备课时这位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三打’各有什么不同?联系当时发生的情况想想,为什么不同?”不难看出,这样的问题是以老师的关注替代着学生的关注,全然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思维领域,教师霸占着课堂的话语权,低估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漠视儿童的学习潜能。教研讨论时,我们对老师的上述问题发出这样的质疑:“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看出‘三打’有不同了?你让学生去发现了吗?”“‘三打’之间除了不同,难道就没有相同的地方了吗?”“吴承恩这样写,有什么样的用意?”……这些问题,显然是这位老师没有关注到的。其实,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对课堂教学立场的确立,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本位。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备课后,教学视角的转换:

①同学们通过研读课文,发现了吴承恩先生写的白骨精的“三变”的不少精妙之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中关于“三打”的描写,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

②在学生研读课文后,进行了智慧分享,学生纷纷抛出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打”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写孙悟空棒打白骨精时,为什么要写唐僧的责备?写白骨精写到“三变”,这儿又写到了孙悟空的“三打”,是吴承恩有意安排的吗?

这样的三个“研究点”从学生中走来的,是学生愿意探索的问题,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着自由思想与乐于探究的园子。

从《三打白骨精》一课两次备课中,我们明白了课堂教学须以儿童为本位,应时时地走向生本,教师会因学生的发现而激动着、成长着。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