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的提问引导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的提问引导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尤其是由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学生往往会偏离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产生独特的见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犯一些有价值的错误,使得语文课堂上屡屡出现“意外”情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提问引导技巧,使得教学过程能够合理发散而不偏离自身的预设轨道。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动态生成 提问 引导技巧

“动态生成”作为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指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为契机,合理调整、改变原先的教学预案,挖掘学生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个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灵活、高效的课堂。

“提问”是语文教学环节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细节。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也是突出教师在备课环节中思路的一个主要媒介。教师应该设计怎样的问题,期望学生给予什么样的答案,都是语文教学中值得讨论的话题。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往往出现如下几种缺陷:第一是教师的问题太简单,诸如“好不好”、“对不对”、“作者是谁”之类的问题,根本没有存在于课堂的价值,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是问题设置与语文知识无关,例如《杨修之死》设计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对待杨修?”这个看似“创新”的问题其实已经脱离了文本,缺乏应有的语文价值;第三是“提问――回答”环节的主体没有抓好,教师往往在提问之后,不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或者不顾及学生答案的合理性,而匆匆宣布自己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就没有能够达到锻炼学生语文思维的效果,并且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的处理上可以说是要求具备一定的艺术性的。但是语文学科是在提问环节中要求最高的一项:不仅仅要求问题设计合理,更要求教师在提问之后,面对学生的回答,有着较强的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能力。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尤其是由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学生往往会偏离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产生独特的见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犯一些有价值的错误,使得语文课堂上屡屡出现“意外”情况。假如语文教师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却始终不得要点,甚至引发新的问题,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办?是继续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发散思维,还是力挽狂澜,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到自己的A设中去?我想,语文教师不应当拘泥于教学预设,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质疑与错误,合理发问,有技巧地设计问题,一方面通过提问引导,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拉回教学预设的正轨,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充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使得课堂更加多样化和精彩化。

下面以一节《斑羚飞渡》案例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引导技巧。

1.选点设问,合理思考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包含了很多知识点,可以选取的角度很多。但是教学过程中并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也不适宜全面开花,东讲一点,西讲一点。必须明白,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讲透一个文本,文本是千千万的,教师不可能每一篇都教授,文本其实只是一个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工具,因此,我们并不要求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要顾及所有知识点,一篇文章,选定一个重点,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究竟想要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教会学生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掌握语文能力,然后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设计。如果要锻炼学生对语言美感的赏析能力,那么可以多设计一些修辞赏析的问题;如果想训练学生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掌握能力,就可以让学生总结并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诸如此类。但是这样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教师在提问之后,学生的回答可能未必就是你所要讲解的重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可能与你的预设目标有所偏差,这时候究竟如何办?而且很多时候这个学生所说的并没有错,简单粗暴地打断或者否定肯定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假如学生的答案并非属于你要讲解的知识点范畴,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入手,合理追问,从一个知识点引入另一个知识点,这就是一种引导技巧,而非直接否定。

《斑羚飞渡》这一课在讲解第五小节时候,教师的设计本身是想要讲解这一小节的铺垫手法。当教师让学生谈第五小节有什么写法值得探讨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写斑羚“神情恍惚”“进入某种幻觉状态”“高度紧张”,这些属于细致的神态描写――这个回答无疑是与教师的预设相左的,但他的说法明显是合理而正确的,我们难道说“你说得不对,这里应该是铺垫手法”吗?明显这是强词夺理的。教师立即追问“为什么紧张”,当学生回答“因为陷入困境”,教师又追问“为什么这么描写”,这时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由简单地“写什么”上升到“为什么写”。当学生答出“为头羊产生灵感做了铺垫”的时候,这一环节的目的就达到了。原本是学生自己思考出的简单的描写分析,由教师的一步步追问引出了铺垫手法的运用,这比上来就直入主题要好得多。这种引导是建立在明确的预设的基础上的,必须在上课之前明白自己这节课训练的重点是什么,需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2.积极鼓励,关怀学生

教师在预设的时候总有一个美好的期望:学生如果能够完美地回答出每一个问题,那么这节课就“完美”了,公开课尤其如此。殊不知,假如每个学生都能完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只能说教师自己的提问设计有问题,试问学生什么都会了难道还需要老师教吗?问题就是因为疑问而存在,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必然是要具备一定难度的,是要能够难住学生,引发学生思考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学生站起来一言不发,什么也讲不出来,师生此刻或许都会觉得很尴尬,老师或者大发雷霆,或者面露愠色,这些都是缺乏提问引导技巧的表现。如果轻易换人回答,往往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其实这是一个很好处理的问题:只要你的问题设计难度适宜,学生就不可能一个字说不出来,排除学生上课走神的情况,一般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并不是胸中什么答案都没有,往往是内心有个大致构思,但无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因为紧张而不能够顺利地回答,这时候教师的鼓励就显得非常重要。只要教师耐心引导,适当鼓励,我想学生就一定会配合地说出你想要的答案,或者引发更有价值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