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如何解决课堂问题行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如何解决课堂问题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课堂问题行为是导致课堂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导致的纪律问题及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进行了分析;为加强课堂纪律管理,防止和发生课堂问题行为提供参考、启发思索。

【关键词】类型 纪律问题 处置与矫正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38-02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扰乱或破坏了课堂里正在进行的正常学习过程的行为。是一种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降低课堂教学质量的行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条件如何变换,只要有课堂教学存在,它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只有认真的加以研究分析,才能有效的进行预防和解决,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升。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目前,根据国内大、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来看,经调查研究普遍认为,可以把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包括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严重的还有逃学、欺骗和偷窃行为。

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包括过度的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或者神经过敏、烦躁不安、过度焦虑。

无论是哪种问题行为的出现都会对课堂教学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最终会影响整堂课教学质量,授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课堂问题行为会导致纪律问题

综合近几年国内外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跟踪调查表明: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会直接扰乱课堂秩序,导致违反纪律问题的发生,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上升为刑事案件。

例如,打骂、推撞、追逐和嬉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高声谈笑、口出怪音、敲打作响、做滑稽表情、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交头接耳、偷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故意不遵守规定、不服从指挥、反对班干部和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恶意指责、互相攻击、彼此争吵、打架斗殴等冲突纷争的行为。

而有些课堂的问题行为,例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胆小害羞,不与同学交往的退缩行为;寻求赞许、期待帮助的依赖行为等。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却会妨碍该学生本人的学习,同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每个学生都有不能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的时候,故而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不良的问题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其及时进行处置和矫正。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要做到:第一,在有效阻止和抑制课堂问题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正常的教学进程;第二,将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看成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课堂行为的机会。只有灵活机动、有的放矢,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一)正确对待三种课堂行为

一般来说,课堂里往往存在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课堂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导与促进课堂教学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1.积极的课堂行为不言而喻,不但可以带动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积极主动,教师满心喜欢。

2.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本身的学习,但毕竟没有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以避免使其成为全班学生的注意中心。教师可以采用给予信心、邻近控制、向其发问、排除诱因、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课后谈话等措施,以利于把中引导转变为积极行为。

3.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不可能直接将其转变为中,有时,适当惩罚消极行为也是必要的,但不可以采用讽刺挖苦、威胁、隔离、剥夺、奚落或体罚等惩罚手段,因为这样做最可能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二)有效进行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在行为矫正时要注意技巧和方法,时机要适当,具体步骤:

a.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

b.制定矫正问题行为的具体目标;

c.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与强化时间的安排;

d.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

e.以良好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必须以师生的密切配合为前提。如果学生不了解行为矫正的目标,便无法与教师合作;如果教师所运用的强化物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则其强化效果不佳,容易半途而废;如果教师忽视不良刺激的排除就会冲淡良好刺激的作用,影响行为矫正的效果。

据研究,行为矫正对于复杂问题行为的改变,特别是那些由于内在刺激引起与维持的问题行为的矫正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复杂的问题行为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用改变外部行为的办法是很难奏效的。

(三)及时加强心理辅导

心里辅导是解决课堂问题行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像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而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心理辅导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协助学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的含义不同。它更强调协助正常人的教育与发展,也不同于单纯重视矫治的心理治疗。

心理学家认为,个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第二,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行为方向,确立合适的目标。第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善于改变环境或自己的不适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社会技能。第四,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实现理想抱负的阻碍,过有意义的健康愉快生活。

心理辅导的成败取决于师生间认知距离的缩短和情感隔阂的消除。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诚恳待人,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能从学生的看法与感受出发去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潜能的良好场所。

解决课堂问题行为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厢情愿,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师生间的密切配合。要针对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实际,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认真加以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正确进行行为矫正,及时的进行心理辅导,化干戈为玉帛,解所需之所需,才能避免和尽量少的出现课堂问题行为,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金小芳,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03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