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提高行业媒体融合发展水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全媒体时代,用互联网思维迎接媒体融合转型发展,加强新闻策划,有利于凸显特色,是行业报实现报道内容和方式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和制胜法宝。人民长江报作为水利行业的主流媒体之一,近年来紧扣自身特点,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注重加强新闻策划,在引领报道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适应复杂语境,提高媒介素养
当前,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媒体、多元多样的复杂语境,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与“摄像机”的新媒介舆论环境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必须要提高媒介自身素养。
从新闻宣传角度看,强化互联网思维并不意味着媒体的属性、社会责任会有所改变。以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现有的媒体,是当今世界传媒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势必带来颠覆性的创新和变革,但我们始终牢记,强化互联网思维的落脚点是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一句话:在数字化席卷全球的格局中,提升传统媒介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只有运用互联网思维办报、办网,我们才能更好地汇聚各方力量,彰显使命担当,继续发挥舆论主导作用,保持好社会信息的中枢地位,担当好文化传承者的责任。
特别是对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报道,行业报还应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认真客观地分析,呼吁社会的关注,对问题的解决起积极的促进作用。2013年主汛期,长江流域部分省市发生持续严重干旱,《人民长江报》先后派出5路记者赶赴抗旱一线进行了报道。旱情过后,《人民长江报》策划“记者走基层--问旱”专栏,各路记者分别从各省抗旱的实际出发,及时推出多篇深度稿件,追踪报道了流域各地对大旱的反思。这组报道剖析深刻,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推动科学抗旱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撑。
国务院批复《长江防御洪水方案》后,我们及时与长江防总办沟通,合作推出了“聚焦《长江防御洪水方案》”栏目,分总体篇、工程篇、防御篇、管理篇对《方案》进行了系列解读,还约请中游四省防办及三峡总公司、国电大渡河公司等相关单位,畅谈《方案》出台的意义和深入贯彻落实的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宣贯效果。
历时3年修编完成的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下称长流规)2012年底被国务院批复,长流规宣贯工作事关今后一段时间长江治理开发保护的大局。人民长江报精心策划,多个版块联动,组织骨干记者采访长江委相关领导和参与规划修编的多名专家,以10多个版的篇幅,全面详实地报道了《长流规》的重大战略意义、目标任务,以及长流规修编的亮点工作和研究成果。此组报道向社会及行业普及了《长流规》知识,达到了向社会宣贯《长流规》的目的,受到了长江委领导、流域有关水利部门和读者的好评,彰显了人民长江报“行业主流媒体 流域权威报道”的专业素养。
树立融合思维,讲好行业故事
现在有的媒体把融合简单地理解为新闻报道挂上网,也有的以为建起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就是融合,还有的认为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传统媒体退出传播领域。出现这些误区的症结在于只有融合意识,没有融合思维。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存在缺陷,需要弥补。而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则是媒介融合后传播内容吸引受众的“法宝”。如果我们不会讲故事,或者故事讲得不到位,那么即便融合了,出现在媒体上的内容也不会吸引人。
去年6月1日,长江监利段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客船翻沉事件,长江防总紧急调度三峡水库下泄流量,长江水文人紧急奔赴现场参与测报。报社第一时间派记者赶赴现场采访,及时撰写了《面对生命的呼唤》、《生命至上情满江》等多篇优秀稿件,充分展示了长江委人关键时刻临危不惧、科学处置、为国分忧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水利部、长江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去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歌颂水利先辈的抗战功勋,我们开展了系列宣传报道,深入挖掘长江抗战的人和事,尤其是精心策划的“水利人亲历抗战”专题,通过寻访长江委和流域水利系统健在的抗战老兵及亲属,讲述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
在主汛期,为更好地反映长江水文为长江防汛发挥的重要作用,报社先后安排两组记者前往两个国家重点控制性水文站――湖口水文站和陵矶水文站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采访。围绕防汛测报、技术创新等方面,采写了《守卫洞庭“第八口”》、《倾听鄱阳的呼吸》等系列稿件,近距离反映了水文作为防汛耳目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基层水文人的甜酸苦辣,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互联网时代,《人民长江报》十分注重紧扣行业特色,讲好行业故事。特别是着力挖掘基层水利人物,力求通过树立典型,弘扬水利人良好的职业观和价值观。2013年我们与湖北省水利厅联合推出了一个典型人物――孝昌县水务局副局长蒋志刚。水利部部长和湖北省委书记还专门作了批示,年底我们还与省水利厅宣传中心联合举办了这个典型人物的宣传研讨会,邀请在汉的中央媒体和省内主流媒体,共同探讨先进事迹和宣传报道的体会。去年又用整版篇幅推出了这个人物的专题报道,营造了水利人“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舆论氛围,在全国水利系统和荆楚大地引起强烈反响。蒋志刚入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了湖北省道德模范的称号。
近两年我们重点打造了“身边的感动”栏目,刊发了大量来自基层的优秀水利人代表,从长江委首届“最美一线职工”、长江委第八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以及基层水管站站长、水库守闸人、城市管网工,涉及水利不同行业的普通职工,很多人物的事迹感人至深,在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心中树立起了一面面旗帜。
树立融合思维,讲好行业故事,我们主要有三点体会:一是不能“歌德”,但必须“讲德”;二是不能“追俗”,但必须“通俗”;三是不能“包装”,但必须“化妆”。把握好这三点关系,明确内容的深浅之分,我们就能讲好故事。
创新报道思路,掌握传播主动
互联网思维,核心体现的是以用户体验为优先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对用户需求进行挖掘和分析,以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力求用户满意的最大化。这点对于正致力于转型升级的行业媒体来讲,极具借鉴意义。
其一,要强化求特思维,只做唯一。从内容生产到读者手中,互联网、手机只隔了一个发送键,而纸媒要经过排版、传版、印刷、投递等漫长环节,在拼抢速度方面争不了第一,那就认认真真去做唯一,在“是什么”之外,扎扎实实从“为什么”“怎么办”入手,做出自己特色,成为刊载新闻深度、背景和评论的唯一。
去年4月中旬,在四川芦山地震水利灾后重建两周年前夕,报社派出记者赴一线采访,8天行程1100公里,实地踏访雅安市7个地震受灾县区,围绕雅安水利灾后重建的格局变革、灾后重建人的精神魄力以及国家灾后重建体制大变革等方面,撰写的《春满清风雅雨间》等稿件,受到四川省水利厅的高度评价。
2014年初,为了给长江经济带建设宣传造势,人民长江报及时开设了“长江腾飞新引擎”专栏,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畅谈如何构建长江经济带、做好水利支撑与保障。今年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座谈会后,我们又及时开设“美丽长江 绿色腾飞”专栏,人民长江报记者和各地记者站对长江委有关职能局局长和流域相关省(市)水利厅(局)长进行了专访,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其二,强化求精思维,只做最好。互联网时代,数量也已经不是问题,报纸有限的版面更拼不过网络的海量,所以要把新闻做深、做精,做到同类新闻最好,自然会赢得读者口碑。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山体崩塌形成堰塞湖险情,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版及时推出《抗震救灾 情系昭通》专题报道,并在第一时间派记者采访长江委赶赴地震灾区现场专家。《智破“悬湖”――水利专家科学支撑红石岩堰塞湖除险侧记》、《驰援鲁甸――长江委鲁甸抗震救灾侧记》、《攻坚“红石岩”》等深度稿件,重点报道了水利抗震救灾的进展、举措、成效,服务了抗震救灾大局。
其三,强化求需思维,只做最需。互联网时代,信息量极大丰富,所以,需要考虑的是受众最需要的是什么,并设法满足之。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举世瞩目。而长江委又是该工程的设计总成单位。那么如何在这次重大宣传报道战役中掌握传播主动,我们觉得只有创新报道思路。经过超前策划、精心组织,我们选定围绕社会关注的工程重大技术难点,在通水前夕特别推出了“长江设计 护水北上”栏目,重点报道了工程设计总成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设计人员攻克的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从大坝新老混凝土的完美融合,到攻克土木工程界“癌症”膨胀土,再到千米水桥的“天下第一跨”,水利技术专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建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系列报道正面回答和解读了社会关注的中线核心技术问题,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报道推出后,新华社、中新社、水利部网等媒体纷纷转载或引用,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正式通水后,我们又连续推出了8个版幅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系列报道,从勘测、规划、设计、科研、水文监测、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水源区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行政执法,以及中线关键工程建设等方面,深入采访委属有关单位和部门,全面反映长江委在中线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长江委人奉献的精神、负责的态度、创新的能力和求实的品质。
同时,我们持续关注中线工程供水进展,在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一周年之际,围绕如何确保供水水质和水量、水源工程后续建设与管理、水源区水量调配、库区打非治违等,开展了专题宣传,突出反映了长江委在中线水源工程建设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这次持续的宣传报道战役,我们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应该说,正是互联网思维中的求特、求新、求需思维给了我们灵感,在同类新闻中有创新,从而赢得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