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的原生态民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的原生态民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常人们所知道的中国民歌,便是陕北的信天游,内蒙的爬山调,甘肃、青海的花儿,晋北的小曲儿,广西的“刘三姐”,云南的“阿诗玛”……总以为我国北方民族、南方少数民族身处偏隅之地,交通不便,隔山对歌,歌为心声,传达情意。想不到在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上海也会有原生态民歌

青浦境内的崧泽文化遗址,是上海地区一个具有丰富稻作文化的古文化遗址。它曾出土“上海第一人”的头盖骨、“上海第一房”的遗址、“上海第一井”的发现。更出土了六千前年人工栽培的稻谷,并有粳、籼之分,人称“上海第一谷”的遗存。崧泽遗址是我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勤奋智慧的上海先民,凭借着深厚的崧泽稻作文化和出土文物,奠定了上海文明的源头地位,同时,也创造了鲜明独特的青浦田歌的艺术形式。到了元明时期,青浦地区的稻作文化更为发达,水稻品种日趋丰富、栽培技术先进,尤其是青浦产的“香粳稻”,成为进京的贡品,更是声名远播,素有“一亩稻花十亩香”、“一家烧饭万家香”的美名。

青浦地区辉煌灿烂的稻作文化,孕育了青浦田歌的民间文艺样式。产生了大量的莳秧田歌、耘稻田歌、耥稻田歌、车水田歌、牵砻田歌等青浦田歌形式,上海先民口口相传、吟唱不衰。青浦田歌,是上海历代劳动人民在参加田间地头劳作时的即兴创作和情感渲泄,它是伴随着稻作劳动节奏而歌唱的,具有协调动作、指挥行动、鼓舞士气等文化功能,更是带着稻花香的原生态的民歌。人们往往可以从“日出东方一点红”一直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青浦田歌伴随着六千年的崧泽文化一路走来,是根植于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土壤而生长起来的。

江南水乡,人杰地灵。田间地头,银杏树下,歌手们点燃起香烟,喊上几句从心间流淌出来的歌词,渲泄着自己质朴的情感,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青浦田歌独特的旋律,融进了当地乡民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首首田歌,便是一个个时代的印记。青浦田歌音乐结构丰富,是“多声部的合唱”:它由头歌、前卖、前嘹、拔长声、赶老鸦、后卖、后嘹、歇声等几个部分组成,悠扬起伏,高亢嘹亮。明清时期,青浦田山歌班、队更是蓬勃发展,涌现了星罗棋布的小歌班、田歌队,推动了青浦田歌的繁荣兴旺。每逢节庆,当地的对歌、赛歌的习俗广为流行。届时歌手们经常双方或隔河、隔田对唱,或船头交锋竞争,斗智斗才,展喉展艺,即兴编唱,对答如流,既为水乡青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形成了青浦田山歌发展的良好氛围,上演了一出出田歌PK的达人秀,更丰富了青浦田歌的艺术宝库。

无情未必真豪杰。青浦田歌除了劳动、生活、风俗题材外,“无姐无郎不成歌”更是它的特色。青浦“水土多情”,歌手更多情:“结识私情对门口,早夜出进眼睛瞅,哪日不见哪日盼,盼到星星月亮换日头”。情感真挚,直抒胸臆。“双扇门来两边开,日夜思念望妹来。脚踏竹头望生笋,手攀花枝望花开”。一片痴情,溢于言表。“撩开纱窗望情郎,望郎望到眼睛酸,念郎念到舌发烫,八幅头罗裙拖出拖进拖到门槛夷,脚上花鞋踏出踏进后跟穿”。大胆夸张,形象逼真。

这些田歌心理描绘真实、生动、缠绵,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还有诸如急口歌的青浦田歌《熬郎》,犹如美国黑人歌手唱的现代“Rep”,极富节奏感。一旦隔河对唱,思念之情跌宕起伏,虽没有置身于现代,却胜似电话和伊妹儿,很有现代感和意境美。

《白六姐》更是青浦地区家喻户晓的长篇叙事抒情田山歌。歌中的主人公白六姐,自幼许配给沈三公子,但她却并不同意这桩婚事,私自看上了篮花船的阿哥张小大。后来,白六姐与张小大私结情缘,并生养了一个儿子。此事被沈三公子知晓后,大为恼怒,于是便将二人押送公堂审讯。在公堂上,白六姐以其聪明机智与能言善辩,战胜了审讯她的知府,维护了她与张小大之间的纯洁爱情,最后知府官只得判定两人结为夫妻。歌中的生动唱词,表现了白六姐的真情和才智。“知府老爷你朝南坐,我小小姑娘落北蹲。姑娘不是骨头轻,我俟一从头讲你听:十二个月不落雨,廿四节气骄阳晴,大河江里开毛坼,小河江里起蓬尘,米是一千二百钿量一斗,百廿铜钿量一升。门前青菜鱼肉价,和尚道士杀狗吃,行塘路上人吃人。条条田岸要崩坼,芝麻落地勿生根。我屋里共有六个人,爹妈年老,兄弟年小,哥哥生病,嫂嫂重身,南村头上张小大阿哥一石五斗米拿来养我阿妈娘六个人,我这点小小事情哪能不应承,知府老爷你看哪格能?”这段田歌,白六姐即兴而赋,一气呵成,妙语连珠,理直气壮地诉说了自然灾害、家庭困难、张小大真诚接济等情节,并直白地表达了一种对张小大爱恋的心迹和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议,立体地呈现了白六姐智慧和巧女的艺术形象。

嘹亮高亢的本色土嗓音,香糯柔软的青浦方言,演唱者却是道道地地的当地村民,一开腔,歌声便充满了乡野的泥土芳香,彻彻底底的原生态。六千年来,青浦田歌已烙进了一代代青浦人的生命基因,它体现了崧泽文化的光芒,江南水乡原汁原味的生活是它的创作源泉,它是上海先民的庆典仪式、沟通方式的延续。改革开放后,青浦的文化人激活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对青浦田歌进行了保护、发展和传承,让青浦田歌“华丽转身”,进行了生态转换,青浦田歌不仅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在1953年晋京演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深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加大交流和传播,使青浦田歌唱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成为上海大剧院艺术舞台上的《上海回响》、世博会舞台的《上海之源》,还登上了亚洲的秧歌节,随着青浦田歌优美的旋律,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几年来,青浦的文化部门,又将青浦田歌的保护与当地的文化艺术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举办“水乡音花”长三角地区的田山歌交流展演活动,古镇朱家角“水乡音乐节”青浦田歌的演唱活动,使古老的青浦田歌艺术真正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了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在原生态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多方位的转换和更新,让青浦田歌更富活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