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市场化破解天然气短缺瓶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解气源短缺瓶颈,除了挖掘自身潜力和拓展进口渠道,最重要的是将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优势发挥到极致。
随着《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下称《合同》)的签订,中国终于得以完成“东北、西北、西南及海上四大天然气进口通道”的战略布局,对确保中国能源运输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此刻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2014年7月25日,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师于鹏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如果给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算一笔账,至少在未来三年内,仍难以摆脱供需失衡局面。”这就需要中国向内挖掘自身资源潜力,向外拓展天然气进口渠道,但最关键是要以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基础,激发天然气市场活力,形成自主定价能力,才有可能获得价廉且足量的天然气供应。
未来三年仍缺气
中国到底缺不缺气,算一算便知。
眼下,除了中国自身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已经形成了陆路和海上共四条天然气供给通道,但就算四条通道全部足量按时供应,与中国快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相比,“供需失衡局面至少还将维持三年”,于鹏说。
以2013年为例,我国天然气供气缺口达到220亿立方米。重庆的哥王师傅曾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自从他把出租车从“烧油”改为“烧气”,虽然每公里可以节约0.5元左右“油钱”,但却没少为加不到气发愁,特别是去年冬季用气高峰期,每次加气都要排长队。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推测,2014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极有可能从5.9%提升至6.4%,天然气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在自产天然气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2014年1月8日的最新资料显示,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储量为60万亿立方米,但年开采量从2000年的270亿立方米发展到2013年的117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只有约11%,预计2017年天然气产量只有约1785亿立方米。
在陆路通道中,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缅天然气管道已经正式开始供气。按照协议,这两条通道每年将分别向中国输送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和120亿立方米。而中俄天然气管道最快也要到2018年才能开始送气。
海上通道主要指进口LNG(液化天然气)。据了解,2013年全国总计进口LNG约1806万吨(约250亿立方米气态天然气)。按照目前我国进口LNG平均每年14%的增长速度,至2017年预计进口约3050亿吨LNG(371.6亿立方米气态天然气)。
对比我国天然气需求,2013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已达1676亿立方米。有机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速约为20%。至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或将达到3475亿立方米。
把总供给与总需求进行比较,能得出2017年我国天然气缺口将为890亿立方米的结论。特别是现在中国天然气管道只有6万公里(美国50万公里),需求远未释放。所以未来三年,天然气供给缺口仍将扩大。
“四通道”各有隐忧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如此之快自有中国自身条件以及发展阶段的原因,但从供给角度看,中国的四条天然气供给通道各自都面临资金、建设、甚至战争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在保证供应上仍然存疑。
分析我国天然气需求猛增的原因,宛学智表示,无外乎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富煤、缺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行业的基本现状,常规天然气储量和产量不大,加剧了供需矛盾的凸显;二是在国家层面加强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的政策逐步落实,随着煤转气铺开,供需矛盾突出。
更为严峻的是,已形成的四条天然气通道在保供能力上各有隐忧。
以刚刚签订的中俄《合同》为例。目前,已有部分专家开始质疑中俄天然气管道能否在2018年顺利实现供气。据了解,此前俄方对供气的口径是4―6年以后实现供气,也就是说有可能到2020年才实现供气。
根据《合同》,俄气要负责气田(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和萨哈共和国恰扬金气田)开发、天然气处理厂和俄罗斯境内管道的建设,中石油负责中国境内输气管道和储气库等配套设施建设。
俄方工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说:“东西伯利亚的油气田需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而这都需要资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旭表示,目前俄罗斯正遭受西方制裁,以较低成本融资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工程极有可能因融资、政策、甚至东西伯利亚的严寒天气导致延期。
再说其他三条通道。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教授唐朱昌认为,“中土天然气管道的供应量虽大,但其主要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入境,西北到东部能源消费区域的管输成本极大。”中缅天然气通道则有可能受缅甸不稳定的国内局势影响。7月22日,缅甸政府刚刚宣布暂时搁置原定于今年开建的中缅(漂皎昆明)铁路和公路建设。LNG海上通道则一直受制于“马六甲”困局。
综上所述,已经形成的四条天然气通道,受各种因素制约,给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带来了众多不确定性。
“市场化”拓展气源
要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就要积极拓展气源,充分开发国内现有的天然气资源、拓宽海外渠道。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我国的市场优势,对国内的天然气市场进行改革,在国际市场形成有利于中国的议价权,才能保障我国获得价廉且足量的供给。
要拓展气源,首先,就要积极开发国内现有资源。据了解,在常规天然气方面,我国除陆上“四大气区”仍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外,海上资源如南海、东海、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都值得期待。尤其是广阔的南海深水区,经初步探测显示,极有可能沉睡着巨大的天然气储量有待开发。在非常规天然气方面,我国页岩气资源与美国相当,约为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此外还有大量可开采的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等。据于鹏介绍:“我国正在开发无水压裂技术,这将对我国在新疆等缺水地区开采非常规天然气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要在全世界积极拓展气源。除了已经确定的三条陆路天然气通道,我国正积极开发中巴油气管道。于鹏说:“目前中巴高速公路已经开通,瓜达尔港完成了并购,正在进行改建,中巴铁路和输油管线也在规划中。”这条管道也可能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能源通道。特别是中国油企积极参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油气资源开发,向国际油企购买大量LNG,全力拓展天然气供给渠道。
最后,发挥市场作用,夺得我国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上定价权最为重要。
现在,中国已经采购的天然气价格都不低,造成这一局面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缺少天然气定价权。以中俄《合同》为例,由于中国没有具有影响力的现货市场,天然气价格未与国际价格接轨,无法反映中国市场供需,所以在谈判中,只能按照俄罗斯传统商业模式来计算价格,这就极为被动。
韩国天然气公社中国事业团部长崔珍起认为,一国想建立天然气标杆价格,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天然气供应量,二是要有巨大的市场――中国是亚洲地区唯一同时兼具这两方面条件的国家。
专家认为,中国只有抓紧落实天然气价格改革,激发天然气市场活跃度,以形成自主定价能力,才有可能在全球获得足量且价格可承受的天然气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