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夏目漱石作品中的宗教情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夏目漱石作品中的宗教情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在东西方宗教文化背景的语境中考察夏目漱石的作品,可以看到宗教文化对其创作方面的重要影响。夏目漱石作品中多展现出的宗教情结虽然看起来互相矛盾,但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他对神佛的偶像崇拜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又对宗教的伦理超越思想进行了赞颂,认为宗教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用。

【关键词】夏目漱石小说;宗教情结;伦理超越

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作家、评论家、英文学者。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23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现东京大学),1889年就学期间因受好友正冈子规等人影响而开始写作。代表作品《我是猫》、《明暗》、《过了春分时节》等,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夏目死后,家属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一、夏目漱石写作特点

纵观漱石一生的创作,会发现他一直关心社会现实《梦十夜》。《梦十夜》,认真思索人生,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反映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幽默,结构巧妙,多样,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素、细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夏目漱石的创作倾向是复杂的,但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在他进行创作时,日本文坛上的浪漫主义高潮已经过去,自然主义派正处于隆盛阶段,大有垄断一切之势。此外还有唯美主义等等流派存在。但是,漱石的创作却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不肯附和自然主义派,决心按照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针对自然主义者以为事实的再现即文学的观点,他主张文学不应该是实际生活的照片,而必须是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仿造品”,因为只有通过虚构才能产生超过“事实”的“真实”。因此,他的处女作《我是猫》一问世就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攻击,被斥为庸俗无聊的作品,此后他的作品也不断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指责。漱石虽然被一些人称为“余裕派”、“高蹈派”,可是这些称呼并不能正确表现他的创作的实质,最多只能表现他的创作的一个方面,并且不是主要方面。

夏目漱石是在日本自然主义勃兴时期步入文坛的。但是,他的文学观与自然主义截然相异,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道德意识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他是正冈子规“写生文”的崇拜者,早期曾提倡“写生文”,将自然与人生作为一幅写生画来描绘,逐渐发展为“有余裕的文学”,又称“低徊趣味”小说,这是1908年夏目漱石为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头)所作的序中的造语。他的创作正是从“低徊趣味”小说《我是猫》开始的。夏目漱石的早期创作受两种思想的支配,即同现实抗争和逃避这种抗争。当“这种抗争和冲突直接流露出来的时候,他就写成了《哥儿》、《疾风》等贯串着主观反抗的作品,当他要逃避这种抗争和冲突的时候,就产生了像《旅宿》、(伦敦塔)那样浪漫主义的小说。”当然,前者始终是夏目漱石创作的主流,而后者则仅仅是主流中的一个短暂的、细小的回游。

他的作品贴近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描写他们在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及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既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更秉有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和道义个人主义精神。在艺术上,夏目漱石的作品继承了日本“徘谐”文学的传统,吸取了民间文学“落语”的有益成分,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在创作风格上,他是“余裕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旁观者的余裕心情来品味人生,从中产生回味绵长的趣味。他在一系列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将“余裕派”的低徊趣味与近代小说中的恋爱心理巧妙地裸合在一起,清晰地凸起了漱石文学独具一格的特色。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界公认的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精确,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常常把雅语、俗语、汉语、西语等混融于作品之中,成为叙述故事情节,刻划人物形象,描绘内心世界,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生哲理的有力手段。这一切都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二、夏目漱石早期创作中的宗教情结

对于,夏目漱石有着其独特的哲学思索,对于神佛的偶像崇拜以及逃避出世的消极思想,他一向都很反对。早期作品《我是猫》中就流露出作者的上述思想。比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神,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和调侃:古代全知全能的神在今天可以被解释为无智无能。人类的眼睛并列在同一个平面上,无法同时左顾右盼,所有只能看到事物的片面,又怎么可能全知全能呢?在这部作品中,冷嘲热讽是其基调。它不仅仅是针对宗教进行的批判,其中也包含着对于失去自由和独立精神媚俗人群的批判,体现出了夏目漱石对于现实的清醒认知态度。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虽然人们的自我意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加强了,但却引发了人们的精神衰弱。在物质极大丰富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思想也开始产生了颓废的一面。人们整天追名逐利,内心却极度空虚。主人公苦沙弥感到自己和现实之间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受,希望自己能找到一条超越的方法。铃木藤十郎给他的建议是:要从众,要学会趋炎附势和媚俗,不然的话,自己只能是失败。甘木医生劝告他:使用催眠术来让神经得到镇静。哲学家八木独仙是一个对自身的心性修养比较重视的人,推崇老庄和禅宗的思想,他劝告人们要学习古人的精神让自己得到超脱。主人公按照哲学家的话,开始在书房中 进行思考,希望能够养出他的浩然正气。正当主人公潜心静坐时,有三封信寄来了,信的署名是“天道公平”。信件的内容包含着深刻的涵义,其中说到神佛都是人们因为万般无奈而捏造出来的偶像,作者还让迷亭对八木独仙进行了一番调侃,说八木独仙也只不过是嘴上说说,关键时候他并不能做到超脱。

由此可见,对于避世逃遁的做法,作者是持反对态度的。作者认为,作品里的人物如苦沙弥、寒月和迷亭等都是太平时代的逸民,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很超脱的,但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贪念,和其他被他们憎恶的凡夫俗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作者把这些太平逸民和拜金主义的实业家金田对立起来,也表明了宗教思想对于夏目漱石的影响作用。

三、夏目漱石中期创作中的宗教情结

在中期创作中,夏目漱石看到了许多现代人因为过于强调个体而导致的孤独现象。《春分之后》这部作品中,主人公须永市藏是一个私生子,性格比较懦弱,在和社会接触时常常是畏首畏尾。他和表妹千代子在幼年是便由家人做主订立了婚约,但随着他们的长大成人,他们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隔膜,他们始终无法走入对方心里。须永从未想过要和千代子结婚,但当一个名叫高木的第三者出现时,他便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狭隘利己的爱。作品中所要体现的就是须永和千代子之间的这种隔阂以及鸿沟。现代人往往都是内心极度的空虚,渴望被爱却无法得到爱,似乎就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一样。对主人公的描绘,实际上也传达出了夏目漱石的思考。

《使者》这篇作品中,作者对于人们的嫉妒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主人公一郎是一个大学老师,经常酷爱思索。对于现存的世道他是心存不满的,在他的眼中,世界到处充满着虚伪,连父母兄弟之间都很虚伪,自己的妻子也是虚伪的人,因此,他逐渐疏远了他们。此外,一郎还疏离了自己的灵魂,他认为自己无法拥有自己真正的思想和观念,认为自己的肉体也背叛了他。因此,他感到世界上所有的不幸和恐惧都降临到了自己一个人身上,所以他陷入了既孤独又凄凉的境地,他甚至都有寻死或者发疯的倾向。为了拯救他,他的家人让一郎和友人H君去修善寺游玩,好让心情得到放松。其中H君给一郎的弟弟写了一封长信,其中的内容传达出了夏目漱石对于宗教的思考。其中,在如何让人摆脱孤独这个问题上,H君给一郎的建议是让他把一切都交托和神来处理,自己抛开一切就会轻松了。然而一郎却回答说他对于这些所谓的权威的偶像非常讨厌,认为神就是他自己。不过,H君认为宗教是唯一能够让一郎得到真正解脱的方式。作品的结尾部分说道,一郎对H君说很向往禅僧香严。香严乃是唐代的高僧,他很有智慧,一生在寻找人生的真谛,后来终于得到顿悟。一郎在和H君说完香严的故事后,说自己也希望能够成为香严,他有一段独白,说人要进入一个无欲的境界,不再设定任何外在的目标,而让自己倾听自己内心本真的声音,从而进入一种等齐善恶的境界。一郎的这些独白正是夏目漱石对于禅宗的思考,其中寄予着他的禅宗思想。

四、夏目漱石后期创作中的宗教情结

尽管夏目漱石是一个无神论者,但他对于宗教带给个人向善的伦理意义以及对于人们道德的净化超越作用是非常赞同的。他在晚年提倡一种“则天去私”的思想,其中就包涵着对于宗教伦理的认同。人们对于“则天去私”这一观念是众说纷纭的,有人认为它可以从佛家的角度来理解,还有人认为“则天去私”可以和日本的“真宗”的创始人亲鸾相联系起来,亲鸾有一句名言是“自然法尔”,这句话的意思是把那些人为的“技法”都消除掉,信奉“自然而然”。这些倡导不矫揉造作,自然而然的思想和老庄的观念非常接近,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夏目漱石的“则天去私”里也的确是有这样的思想。此外,“则天去私”还包含着要遵从天道,去掉人类的各种私心,天和私之间的矛盾对立也就是天道和心机之间的矛盾对立。“则天去私”就是要让人们去信奉天道的力量,让天道来使人们内心的罪恶得到净化。这一思想是晚年的夏目漱石最重要的观念。夏目漱石非常推崇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詹姆斯曾这样来定义宗教,他认为宗教不是一个具象的神明,而是宇宙的本质精神结构,宗教让一切事物都变得从容而淡然。

《明与暗》中就集中体现了夏目漱石“则天去私”的思想。作品描绘出了人性的执着,虽然要想得到自由是很难的事情,但作者相信天道或者自然可以成为人类的拯救者,让人们重新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主人公津田去温泉的行程中就表现出了这种观念。津田去温泉想找寻曾经的恋人清子,其中就包涵着许多的意蕴。这说明他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之间的交谈是无拘无束的,也是宁静平和的,让他摆脱了日常中的烦恼。清子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她身上没有任何人为的心机,她的一言一行都遵循着“天道”。有的学者认为清子是作为拯救津田而存在的。作者设置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对于精神家园的寻找,即使明知道找寻的艰难,但仍然不放弃寻找的希望。

五、总结

总体上来说,夏目漱石是一个无神论者,而且这一观点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他一直致力于对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反对任何的偶像崇拜。但同时,他也是具有宗教情怀的作家,他对于宗教信念的自觉追求,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伦理意义和超越性的内涵,展示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灵魂力量。以知性来拒绝神灵,但又有宗教徒般的虔诚,这二者在夏目漱石的身上得到了统一,这也是夏目漱石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所在。

作者简介:刘爽1993-)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语系日语。

参考文献:

[1] 张元.文学批评理论下的夏目漱石《心》解读[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7)

[2] 崔香.解读夏目漱石与《心》[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1)

[3] 邓传俊,李素.夏目漱石的《心》中的称谓艺术[J]. 名作欣赏. 2014(27)

[4] 徐竞.浅析夏目漱石《心》中人物形象的对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5] 揭侠.漱石的汉诗与“则天去私”[J]. 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2(03)

[6] 王立.《梦十夜》第七夜的解析――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本位主义”[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12)

[7] 秦鹏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章克标与夏目漱石创作比较[J]. 绥化学院学报.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