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高椅古村传统民居彰显地域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椅古村传统民居彰显地域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等因素作用下的可视性产物,而真正留存沿用的优秀传统民居建筑,更是彰显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活化石。以高椅古村传统民居为例,探讨当地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村落结构与演变、民居住宅特质等,为地域性民居建筑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居建筑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杰出贡献。当经济浪潮席卷全球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迅速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趋同于全球一体化的现代化文明,民族多元文化的丢弃导致民族精神的贫瘠。“一个民族,如果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不以自己的文化为荣、为尊贵、为圣洁、为自尊,那么这个民族是可怕的!”1。以怀化高椅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地域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自然为载体,地域彰显

所谓地域即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地处湖南湘西怀化境内的高椅古村,就是这样一个由自然环境对其村落布局、风俗民情、生产生活的综合影响下的移民村落。

《杨氏族谱 高椅地图说》载:“虽然阴阳二宅吉且美者,乃天地之生成,非人功之所致,然要皆人力所能择乃得而宅之。”2为了基业常青,先祖几代不断迁徙最终落户于高椅。高椅谷地里三面环山合成“U”字形,开口朝南面临巫江,山脉从西向北再绕东,避气藏风,南风宜人,降雨充沛、阳光充足,青山绿水,形成了高椅村理想的居住环境,由此自然衍生出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村落布局环境。

现黔湘桂交界是侗族聚集地,侗族自身的文化特质是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文化变迁与融合的结果,而高椅村地处侗族与汉族交错居住地带。简析侗族的历史,侗族族源是百越部族的后裔,秦汉和隋唐的战乱导致百越不断迁徙,定居于黔湘桂交界与当地民族碰撞相融,直到宋代成为独立的民族“仡伶”,侗族聚集居和文化由此确立。明清时期汉族入侗改变了地区人口结构,对侗族社会经济文化也产生重大影响。

每一种信仰体系的形成都有它所形成的特定生存背景和生存空间,而侗族的信仰体系,是由长期封闭的原始自然环境,颠沛流离的部族迁徙过程,与汉族文化碰撞、交流、相融,三者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崇拜是女性神“萨神”,由“萨”崇拜与生存的背景空间结合,衍生出自然崇拜、巫术、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并与“萨”信仰融为一体。

以家庭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和小家庭与“房族”相结合的家庭发展模式。侗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由于经济发展不同,受汉族文化影响程度不一,靠近汉族地区者,其婚礼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侗族的风俗节庆里,以祭祀“萨岁”为向导,用“耶”的表达形式,衍生出缅怀先祖创业的艰辛的姓氏节日,具有娱乐习俗的民俗节日,融合汉族文化的传统节日,这些都反映着侗族风俗鲜明的多重民俗性格。

可见,侗族在历史沿革、信仰、生活习俗等各方面是有更显而易见的文化特质。

侗汉为母体,衍生个性

侗族建筑是侗族社会历史变迁和发展的折射,传统侗族村寨中有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戏台、民居等多种建筑,是从母系氏族原始社会的“巢居”到封建社会的“干栏式”,到现今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综合建筑的演变。侗族是个颠沛流离又不断与汉族相融合的民族,因不同的外部的发展条件和内部的社会观念,导致村落有相异的文化风貌,有着南北侗的巨大的差异。以湖南省通道和靖州为最集中最典型的南侗建筑侗族村寨,以湘西的新晃、芷江为代表的北侗村寨。南侗地区的村寨民居与广西、贵州的侗族非常相似,建筑类型多,建筑精巧,有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萨岁坛等。而北侗地区的村寨没有这种典型建筑,高椅村是典型的北侗地区的村寨。

高椅村的发展变迁是特殊的,村落定居阶段时期与湘西地区早期侗寨规模形制基本一致的,散居的寨子没有明确的道路、组团的区分;明代时期的村落的稳定阶段逐渐形成了以大塘、五通庙为中心,按不同姓氏建房的坎脚、田F和红黑鱼塘几块,与清之前形成的老屋街、老屋巷、伍家巷,共形成五六块集中的居住区;清末至民国时期是村落的鼎盛阶段,围绕五通庙和大塘为中心兴建青砖窨子屋住宅200余处,使五片住宅完全结合呈现出“梅花形”格局,扩建五通庙,修建村中心大水塘,修建村落防御工程和公益建筑及景观建筑;村落现保留着一百零几幢的窨子屋,基本保持着“梅花形”格局。

建筑是一种综合生活模式的表现,高椅的民居建筑以坐北朝南的“窨子屋”为多,窨子屋的马头墙与住宅内的“火铺屋”是汉侗文化的融合表现。窨子屋的基本形制分为三种:其一,呈“日”字形平面。即正房三开间上下两层,内部用木板壁分隔房间,外部用青砖砌筑,外有高大马头墙。规模不大,适合一个家庭居住。其二,两进式或并列式,由前后或左右两栋相同建筑组成,多考虑兄弟分家。其三,多座窨子屋错落组合而成的住宅团,建筑功能清晰。每一栋正房一层堂屋为家庭公共空间,左右次间隔成前后两间,前间为卧室,后间做杂房、做“火铺屋”(做饭、吃饭的专用房间)。二层平面与一层相似,不住人时做储藏室。

当地重视住宅营造,形成一套完整的“升梁踩栋”仪式习俗,三开间两层的窨子屋,中堂平面做成口袋状,形成“凹”型,楼梯通常放在神龛壁背后,住宅有前后门要错开,前院较为方正,房后搭建可随意。建房主材是当地盛产的杉木,住宅装饰多是简单的木雕、石雕为主,每年春节时堂屋大门上贴门签,迎春纳福。

在侗族村寨村落建筑的共性下,凸显着高椅古村独特的民居建筑特色。

现状之分析,试寻途径

对于现状可从两方面进行总结,其优点为:村落布局顺应自然,窨子屋有适应临江涨水、防火防盗的好处。住宅的建造方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马头墙与“火铺屋”的融合,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民族融合,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及建筑样式不断地改变,最终形成高椅自己特有的建筑样式。

不足为:住宅在使用功能上较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而住宅本身由于多年未修缮而浪费诸多空间,内部基本功能贫乏导致住房建设乱搭乱建的现象。窨子屋是建筑的围合院落,院落不大,或只在住宅内有小天井,室内光线昏暗。对于一直特有的火铺屋的厨房格局形式,随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火铺屋本身存在的问题,大多的家庭都在另外的闲置空间砌筑厨房,两种厨房交替使用,从空间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对此试图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专业人士可从专业角度对该地域民居住宅在使用功能、传统技术和建筑形式上有了直观性的研究,总结其优劣,对当地的乱搭乱建有建设性意见。相关政府部门能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保护措施。

结语

总之,做为建筑文化中最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人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是传统民居建筑。高椅村是区别于纯侗族、纯汉族村寨,极具双重文化特质的移民村落民居建筑,是最体现不同文化交融地带的混合性产物代表,是在历史变革中文化的求同存异,逐步又衍生出新的文化特质,对于本土地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也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文学家冯骥才于2001年在“寻找远去的家园”的大型电视文化行动中所呼吁的观点

[2]李秋香.高椅村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

作者简介:

刘姣(1987-),女,汉族,籍贯湖南株洲,2010级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周柳(1987-),女,汉族,籍贯湖南株洲,2010级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