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当代教师的创新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当代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当代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教师的不断学习和进取是教师具有创新精神的保证。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式创新

教师的创新精神是指教师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墨守成规,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新时期教师。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表现

1.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直接影响到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背得很牢,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首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全放在教材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内在需要的培养与激发,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对科学和事物充满好奇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其次,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更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需要。

2.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就是教师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也要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内容改革是时展的需要,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要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已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个学生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教师应在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改革上发挥作用,清楚地认识什么样的知识是社会需要的。

3.教育方式的创新。新时期的教育方式也要创新,要培养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的尊严,但现在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教师只有改变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保证。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赏识学生。教师要有一定的尊严,但不等于学生就没有尊严。某些老师认为自己是老师就高学生一等,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正确面对,这样只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教师创新精神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提高认识,与时代同步。教师对教学要富有激情,“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可以说,对教育事业爱得越深,为之献身的动力就越强,从而表现的创造才能也就越充分。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奉献,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教师发挥创新性的前提。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就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

2. 完善自我,不断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知识、经验、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学习就很难使自己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当务之急必须充实自己,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首先,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其次,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不断学习。在任何科目教学中,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所准备,并帮助、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停止创新,只要教师对教学用心,就一定会有创新!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富维岳 ,唱印余.《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赵立伯.《教师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