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瓷配瓷技术修复的永乐青花扁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时,在藏品中发现了一件尘封数十年的明永乐青花海水缠枝莲双系卧式扁壶(曾被定为宣德青花)。为配合新馆展出,决定修复这件明青花扁壶,并将修复重任交给了时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的蒋道银。
该壶呈扁圆体,正面隆起,中心一圈呈半圆球状突起,背面平坦、露胎,中心内凹。两侧应有系,肩部对称装饰双环,颈部饰凸双弦纹。壶残高38.5厘米,口径6.5厘米,最大腹径38.7厘米。近似藏品存世稀少,据公开报道,北京故宫收藏2件,、上海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各藏1件。上海博物馆的这件只是因缺耳、环、颈、盖而被长期冷落在馆库房里。
永乐青花是我国青花发展史上自元青花以后的又一个高峰,其丰富的造型、秀美的图案,既保留了传统风格,又深受西域伊斯兰文化的浸染。而且永乐青花瓷的胎釉、呈色、款识对后世青花瓷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此青花卧壶造型独特,源自阿拉伯金属器式样,应为清真寺内的陈设用品。类似风格的青花卧壶目前仅见永乐一朝才有,均收藏在国家级博物馆内。该壶主体完整,胎釉坚致,纹饰完美,那么,遗缺的部分能否分体再造、环环相配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蒋道银的脑海里逐步形成,那就是修复界的最新突破――瓷配瓷。
所谓瓷配瓷,是指在古瓷器外沿的残缺部位,用基本相同时期的古瓷器原料,按照原来时代的烧造方法去补缺、重塑和修复,使其恢复原有神韵和风采。它要求修复人员不仅要熟悉古瓷器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技术,即要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风格和特点,有关瓷器的胎、釉、彩的配方,还要掌握成瓷后的收缩比例、器物拼接处的处理、新器作旧等一系列高难度的技术。蒋道银遍查资料,得知北京故宫有此传世完整器,于是专程赴故宫观察取样。在陈列室里,他拍照绘制式样、图案,取得资料后,以此为依据,先用陶土塑造出造型,再用石膏翻模浇出石膏件,晾干后加固、打平、磨光,做出底釉,绘出青花图案。然后携带设计稿、石膏复制品赴景德镇,在古陶瓷专家黄云鹏先生的慷慨协助下,点燃古柴窑,几天几夜后,烧制出第一批复制件。但这批样品的颈、盖、环耳与原器相比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复制件大干原器2毫米;二是白釉底色欠绿欠润;三是青花呈色中没有体现永乐、宣德青花的蓝中带黑、如水似墨、多层次的韵味。为了使复制件与原器件天衣无缝,相得益彰,蒋道银决定第一稿,重新设计、制作第二稿样品。
于是他再次赴北京,在故宫专家的鼎力协助下,进入库房重新拍摄实物照片、标制尺寸、绘制图案,获得了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并利用电脑制作成效果图。随后再次赴景德镇,与黄先生等同行们一起进行传统手工工艺制作,配方、窑具、窑炉、燃料、火候,均按照当时当地的风格制作烧窑。第二批样品出炉后较第一批有了很大改观,但蒋道银仍不满意,他发现复制品与原器件的比例还有差距,经研究疑为胎料的收缩比例不同所致。为此,他三赴景德镇,长时间住留,在当地专家同行协助下,研制出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釉、胎的配方,模拟当时古柴窑的烧造方法,烧出一批不同尺寸、跟原件风格极相似的复制品,再挑出其中一部分非常接近的样品,用微型雕刻机稍作切割打磨。初步吻合后安装成型,最后去掉新瓷浮光,做出自然老瓷的效果。
用这种瓷配瓷的方法,可以保证拼接件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失色。烧制这样一件瓷配瓷复制品,比修复一件完整器物要复杂得多。瓷配瓷,是古陶瓷修复的一次探索,也是民间收藏者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
责编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