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担保业财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担保业财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的成长势头也变得异常的迅猛,与之相关的担保业的发展也同样迅猛。在担保业的成长过程中,有关的会计核算问题也日益凸显,然而会计核算又与担保业的风险管理盈利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担保业财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担保业;会计核算;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98-02

众所周知,担保业是与金融行业齐头并进的行业,就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金融业发展势头正处于乘风破浪的阶段。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分析我国担保业存在的问题,并矫治担保业中的痼疾就势在必行了。

一、担保行业的概述

(一)担保业的定义

担保行业实质上是与金融行业的相互依存,简单的说即是当个人或者企业需要进行融资活动时,相关的金融企业为了保证融资者的还款能力,同时降低风险,因此,就会要求融资者得到第三方的担保,一般情况下第三方通常指担保公司。

(二)担保业的特点

担保业是介于银行与融资企业的第三方。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具有银行业与融资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具体如下。

1.有效提高被担保人的资信等级。在金融过程中资信等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一般情况下,个人的资信等级没有具体评价标准,而担保行业的介入则可以有效的确保融资者的资信等级。

2.对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分散性。在融资过程中,如果由银行独立完成业务,那么其风险必然就得银行独自承担,但是有了担保业的参与,这样的风险就有效的被分散到了融资者、银行和担保业之间。

3.高风险性。虽然在担保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操作标准,同时也对顾客的信息有着较为全面的审核,但是由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其风险性依然较高且难以预测。

二、担保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史

会计核算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到如今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及操作办法。但是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我国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应该属于“后起之秀”,其构建的时间较短致使其理论基础研究及构建还不够完善,因此,其中必然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对担保业财会问题进行分析之前,先研究一下我国担保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过程。

(一)会计核算原始状态

在我国,担保业由于起步较晚,行业的规范相对滞后,在2006年之前我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担保业会计核算制度。所以在此之前,我国担保业的发展是缺乏一定科学性的,对担保业务的财务披露并不全面。行业之间没有构建起良好的信息交流,不利于政府对其的监管,同时也不利于与银行相关的业务合作。

(二)发展阶段

为了促使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就需要保证我国担保业的行业操作办法的规范性。2006年,我国财务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为基础,颁布了《担保企业会计核算法》。该法规的颁布从本质上讲是为了降低担保业的运营风险,并促进担保业的信息流通并保证其真实性,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担保行业高风险低收益率的问题。

三、担保行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担保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逐步出台,但是从具体的实施运作情况上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担保行业风险抵抗能力,显然这是不利于担保行业的稳定发展的。为了系统性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需要将这些问题探索出来,本文即总结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担保行业中的会计核算问题。

(一)担保业会计制度的实用性

目前担保行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操作准则的理论依据还是比较多的,但最为主要的还是上文所述《办法》及相关修订方案和《企业会计制度》。但是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无论是《办法》还是《企业会计制度》,似乎其使用性只是局限于大型的股份制企业或是国内的大中型企业,而对于其他的小型企业是不适用的。因此,我国的许多小型担保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都没有具体的理论依据,一般都是生硬的套用《企业会计制度》与《融资企业的会计制度》这样的不合适的规则。

(二)准备金计提转问题

从担保业的本质来讲,其收益的模式主要是长期性的,换言之,其交易属性属于长期交易的范畴,因此,其风险成本也是长期性的,并且是逐步外放的。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担保企业的收益能力,使其稳定发展,在实施担保业务中,收取的担保费应该与长期的风险成本有合理的配比,同时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谨慎原则。在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中,担保机构一般情况都要按照担保费用50%的比例提取责任准备金,这样操作的主要作用即是为了防止过头分配,从而促使支出与收入平衡。但是据目前担保行业的实际操作案例来看,在实行准备金计提环节缺乏一定理论指导,因此,各个企业所提出的比例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担保赔偿准备提取制度不科学

按照担保行业的规定,担保机构每年都要按照不低于当年再保金额的1%,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并且逐渐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的10%,然后在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额提取,这样的做法主要就是用于对冲预期损失。但是实际研究表明,这样的要求对于多数担保公司而言都是比较苛刻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对担保公司持有的风险准备金要求较高,压缩了担保公司的现金流,这样在无形中增加了担保结构化的盈利压力。我们做个简单的假设就可以很好证明这个观点,譬如我们把担保金额放大十倍,这就意味着担保公司的风险准备金也同时需要提高十倍,这样一来其风险准备金就基本上与资本金相同了,这就致使担保业务操作过程中,不能准确的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四)担保机构风险收益较低

我国的担保公司长期以来都难以摆脱“非盈利”的认知传统,但是担保行业的风险成本确实无法正确的估计。不仅如此,在一般的担保业务中,担保费用通常情况下都只是按照同期银行利率的50%收取,这就导致了担保行业逐渐成为一个风险高,但是收益较低的行业,这就是所谓的风险收益率低水平化。虽然目前我国在财政上对担保行业有一定的补贴,但是由于其风险成本的不可预期性,所以政府的补贴往往是杯水车薪并且是以年为周期的补贴,这就使得担保行业实际运营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同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抵御风险。

(五)一般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需要完善

根据担保业相关的理论准则我们知道,担保机构在提取责任风险准备金时是按照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的,这样做的目的即是对冲不定性预期风险损失。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规定一定的提取比例,因此,在实际业务中,如果赔偿损失以此对冲未到期责任准备、担保赔偿准备,就失去了一般风险准备金提取的实际意义。所以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就需要逐步完善一般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

(六)担保机构内部控制系统急需规范

就担保行业的本质而言,其风险成本是十分高的,因此,这就需要担保公司内部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具有较高的水平,这样一来才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运营中的风险,从而确保公司的稳定发展。但是从担保公司的运营现状分析来看,许多担保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依旧不够完备,所以在运营过程中,很难做到对其运营过程的监控和对风险的预期,因此,也就谈不上对风险的控制了。所以为了保证担保公司的稳定发展,就需要担保公司快速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七)各级财政对担保企业风险补偿政策不够稳定

由于担保行业风险成本的不可预期性,因此,各级政府的风险补偿政策也不稳定,这样地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即担保公司因为很难评估政府的补贴政策,因此,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只能将政府的补偿措施当做一种特别收益,从而致使担保机构对政府的补偿行为不能准确的预测,也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政府的补偿金。我们不妨预设一下,如果在补偿政策不确定的情况下,担保公司就不能将政府补贴加入风险成本的核算中,因而担保公司就不能很好地处理补助资金,当然也不能当做一种收入来处理。这就会增加相应的税收,并且在日后没有一定的预期风险损失,政府还会将此资金回收。由此可见,补偿政策的稳定性是确保担保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应用的处理对策

(一)完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制度

担保行业在规定有关的责任准备金计提制度时,首先应该注重计提方法的阶段性。而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日平均法、月平均法、年平均法。其中年平均法主要适用于初级担保公司,即正处于信息化建设初步阶段的公司,也就是业务量较小的公司。相反的是,日均法则实用于业务量较大,交易金额也相对较大的担保公司。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逐单处理的话,就会加大工作量,因此,按照月平均法的金额计提是较为科学的。

(二)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

通过上文的阐释我们知道,一般风险金的计提在担保业务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冲非预期损失,然而非预期损失主要来源于担保行业波动所致的系统性风险,因此,非预期损失实质上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风险成本,正是由于其不可预期性,在实际业务中,非预期损失则应该由收益资本抑或是外部补偿(譬如:政策性补贴)进行弥补。由此可见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对象应该是当年的税后收益。

(三)创新收入模式

按照担保行业的一般运营原则,担保费的收取方式主要是一次性完成的,但是我们知道担保风险却是日益凸显的甚至是逐渐增加,这就需要担保费用的收取要与远程风险成本相配比。具体的操作办法即是通过利用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核算,对担保费用实行分期收取,这样才能使担保收入与远期风险成本相平衡。

(四)建立担保内部控制体系

担保行业为了更好的控制风险,应该定期对原有的控制机制进行科学的梳理,从而找出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方法,到达对内部经营环境的风险评估和行业间信息沟通等问题的科学预期。除此之外,企业文化的构建也可以助力企业管理,进而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当然也应该明确的划分管理级别,这样才可以使各个部门的员工了解自身的职能,从而更好的在工作上达成较强的模式。总而言之,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确保担保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知道了担保行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诸多准备金计提上的不规范,还有在政府补贴不稳定的情况下担保企业缺乏对风险的控制等。总而言之,为了保证担保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需要完善担保业会计核算制度,同时也要合理的控制风险并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李 华.关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改进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

[2] 吴 刚.浅析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财经界,2011(2).

[3] 陈 刚.认识并防范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J].中国城市金融,2006(1).

[4] 菊 红.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6(2).

[5] 刘新峰.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J].中国城市金融,2005(10).

[6] 邓立艳,王晓玲.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19).

[7] 周为民,周庆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财会,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