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求文言共生 彰显语文本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求文言共生 彰显语文本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文质兼美。作为起步教学,发挥文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追求“文”与“言”的和谐;深入理解课文,追求“文”与“言”的相生;创设情境练习,追求“文”与“言”的交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文言共生;教学效率

小学人教版语文课本入选的四篇文言文,充分发挥了文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初中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笔者以自己在全国第38届创新杯特等奖《伯牙绝弦》一课为例,结合我校区级立项课题“指向语用的高段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追求“文”“言”共生,实现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一、四读法――追求“文”与“言”的和谐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心中一定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在读的形式上,笔者主要采取了四种形式:吟读、说读、想读、美读。四种方式各有侧重,各有所指,在效用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吟读。“吟读”就是放声朗读。正如朱熹所说:“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学习文言文,就应如此,文本才能深深投影在学生心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吟读的目标定位于字音、停顿、节奏等朗读的基本要求,这是全文学习的基础和前奏。走好这一步,学生的学习情绪就容易调动起来。当然,这一环节中,教师优秀的朗读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学习本文导入环节之后,我就为学生做了诵读示范,并留足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学生果然学有兴趣,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要求,读通、读出节奏,更为妙诀的是在后面的文本内容了解之后,我采取了去掉所有的标点和节奏辅助线,让本文成为真正的“古文”,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吟读,边读边思考,宛若自己已融入这动人心弦的知己故事中,既得“文”又得“言”。

2.说读。“说读”就是说译文,读原文。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文本中重点句、难词难句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环节中,我这样设置:老师当伯牙,我开始弹琴,我心里想到高山,善听的子期,你怎样赞叹?――读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怎样的泰山呀,哪位子期再来赞叹――再读。师评: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心里想到那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琴声倾泻而出,我看你听得如痴如醉,于是你这样赞叹――(出示再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说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自说自读,也可以互说互读;可以结对说读,也可以小组说读;可以原文与译文对应说读,也可以上下句衔接说读,以此调动学生说读的积极性。

3.想读。“想读”就是在诵读过程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唤醒自己与文本相似、相关的情绪情感体验,以更细腻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思。联想与想象就如古文学习的双翼,它们能帮助学生走入作者心灵的深处,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意融为一体,形成心灵的合奏与精神的共鸣。如本文在“深情诵读深入理解知音”这一环节,教师导语:是啊,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你想,伯牙此刻的心情?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边读边想,想得越多越深,对文章情意的把握就越准确越丰富。

4.美读。“美读”就是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诵读中寻找课文的美的感悟点,通过诵读得以表达。美读就是欣赏及再现文本之美。这是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意相融合的体现。在诵读中,学生只有将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带入文本,才能在读中会意,读中悟情,也才能读出文本美之情感,美之体验。任何篇章都有各自独特的美,《伯牙绝弦》更是经典之美,美在音韵、美在语言、美在情感。而这种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就是通过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得以升华的。

课堂上,笔者就是通过这四种形式的诵读来引导学生学文、品文、悟情的,“读”这条主线,贯穿着整堂课。不同方式的引导及节奏的调控,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得意得言,感受到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二、四字诀―――追求“文”与“言”的相生

教学中,通过多形式的诵读,多种教学策略的实施,使这篇有关知音的文言、文章及文化得以统一。笔者还注意做到“四字诀”,层级递进,体现文言相生,言意 相融。

1.扎实。追求“文”与“言”的相生,就是要扎实教学,扎实对关键字词句的推敲和理解,引领学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从而了解内涵,达到学“言”教“文”的目的。如文本中四个“善”有两种意思,不同的语气助词“兮”“哉”,不同字“志”“念”意思一样。这些基本的文言文字词知识以及背诵积累都是需要扎实过关的。

2.补充。追求“文”与“言”的相生,还要关注故事的背景或其他相关资料,通过材料的补充加强对文本精神内涵的理解。如教学《伯牙绝弦》这一课教学,笔者借助了资料袋的知识和伯牙子期相识的传说故事等,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知音”音乐及知己的文化内涵,获得精神成长。

3.比较。追求“文”与“言”的相生,也要关注文言文的结构、语言特点,达到言语内容和关注语言的统一。在本文教学中,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比较的环节。

片段例举:

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有依依杨柳,皑皑白雪,杨柳清风,皓月雨雪……文中却只写了高山流水,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好不好?

生:这样写下去没完没了。

师:哦,那你们再仔细看,文章有没有把这些内容写进去了?

生:没有(个别学生疑惑状)

师反问:没有吗?老师认为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恍然大悟):老师,我知道了,有,就是通过“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们能感受到。

师:好啊,读得真用心啊!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区区数字为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在朗读中加深感受,感受文言文简洁的特点,感受伯牙与子期的 情谊。

4.探究。追求“文”与“言”的统一,还要结合文本传递的内容引领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教《伯牙绝弦》一课,课虽结束,可对“高山流水”的音乐,对“知音知己”的故事的探究却才开始,这就是文言文给教者给读者提供了解读探究的丰富空间。

三、四层练――追求“文”与“言”的交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谓语言文字运用指的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的训练。文言文学习同样需要创设语境和语言实践的活动,这样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言语实践机会,且能在活动中得法得能。课堂上,笔者就创设了这样一些机会。

1.仿注。文本安排的注释为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容提供了帮助,借助这样的“工具”,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字词,也让学生模仿进行,如“善”“志”的意思,标注于书本之中。

2.仿说。文本中的句子:“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志在____,____兮若____。”这样的句式正是学生练说的好机会,教学时,我就以此为式,问: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怎么鼓琴呢?而钟子期又会怎样应和呢?

3.仿写。这是在练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读写结合更能让学生加深体会。在前面学生仿说“志在____,____兮若____。”的基础上,学生模仿写句子,来回应钟子期的赞叹。句式如下:“善哉,________。”学生写下:“善哉,知我者子期也。善哉,子期知我,得一知己足以……”通过这样的仿写,不仅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容,对这种言语形式也有了形象的触摸。

4.仿评。这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即在阅读过程中以批注的方式在文本空白处写出对文章内容和文字形式所作的感受。如引导学生写下对于这样令人感动的友谊,你会用什么词或什么名言名句来形容,在文本上写下感受。

总之,教学这篇文言文时,笔者抓住“文”与“言”的切入点、平衡点,结合语言感悟理解,最后回归语言,进行语言文字实践与运用,经历来回,让“文”与“言”转换轮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