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等院校老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一些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院校老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一些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及特点入手,从六个方面探讨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要点。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内涵,特点,实施要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我国广大高等院校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将就研究性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它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2.1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研究性教学无固定程式,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视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另外,研究性教学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封闭的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网络等领域,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2.2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学生处于主体性地位,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内外的学习。教学过程强调“因学施教”,让多数学生有参与和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查阅与组织材料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味教师教学工作的不易。

2.3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实践性、独立性和探索性。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主要指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实践研究问题的整个过程,体味研究中的酸甜苦辣,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实践中提高兴趣和素养,获得成就感。

3.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要点

3.1积极发挥教师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角色

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要积极发挥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角色。具体要做好如下几点:(1)突出关键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探求未知的兴趣。(2)聚焦关注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学术前沿的介绍,使学生对关键点的学术研究和发展趋势有进一步的了解,初步聚焦应关注的问题。(3)激发扩散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类比、举例等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灵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4)教师要注意科研和教学的有机融合,教、研相长,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

3.2教师课程内容设计凸显研究性、综合性和迁移性

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学科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相结合、课程内容精简与知识背景广博相结合;要求教师注重研讨课题设计的迁移性、生长性和应用性,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抓住学科的核心和基础知识点,在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提炼,选择那些最具有迁移价值的学科基本原理进行阐述,老师讲授内容要少而精,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进行自学研究,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讲授内容要宽而新,以学科的发展为大背景,增加有效教学信息量,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3.3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全过程积极参与教学,具体包括:(1)课前学习参与,了解将要学习知识的总体轮廓,发现并找出关键性问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好奇心。(2)教学过程参与,鼓励学生不断发问,教师积极解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3)教学研讨参与,学生要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4)课后学习参与,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扩大视野,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读书并发现新问题。(5)科学研究参与,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科研训练,撰写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4教学方法运用注重研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

研究型教学综合运用研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灵活多样并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的研究主导型的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观点,同时要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5提倡问题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问题质疑是引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问题质疑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主动开动脑筋。问题质疑的策略主要有:(1)问题生活化策略,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2)问题搭桥策略,教师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分解成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3)问题主体化策略,创设情境、诱发思考的主体是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主动质疑问题,让学生在选择评价和质疑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3.6课外课题活动开展体现自主性、过程性和合作性

通过开展课外研究性课题活动,学生的知识视野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范围,接触和关注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苦与乐,提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课题的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课题的深度、广度和时间等要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题,既可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也可选择与自己的学习、专业相关的其他课题,自由组合并形成课题小组。确定选题后,课题小组在阅读了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材料或者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并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形成研究结果并进行交流,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荐到公开刊物发表。

参考文献:

[1]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 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2]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 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