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了中国美 原创设计师,蛮拼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了中国美 原创设计师,蛮拼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鸿雁有梦,所以任性

那是2003年,当不少品牌因为 “非典”而关门倒闭之时,在上海的几条小马路上,原创设计力量正在萌芽。回想当年之事,李鸿雁记住的不多,只记得人心惶惶。在这慌乱的年头,她开始了创业之路。

这一年,李鸿雁完成了在拉萨尔学院的学业,揣着 6 万元与朋友在泰康路的田子坊创办了“INSH”。她的大学专业是金融业,但为了兴趣,她放弃了本行。“说实话,当时我有点提心吊胆。毕竟,当年我才 22岁,没有任何市场经验。可年轻就喜欢放手拼搏,最多就当这 6 万元钱打水漂了。我愿意去冒这个险。”李鸿雁说。

2004 年,INSH 才刚做了三个月,幸运之神便降临在她身上―她受邀参加了第一届上海时装周。“那时的时装周上几乎没什么设计师,我独自一人带着龙门架和一些衣服登上了秀场。”

说起当时的场景,李鸿雁记忆犹新,“模特也是时装周组委会找的,试装下来不合适,也不知道怎么去换。”现在回看当年的秀,无疑显得有些滑稽,但对李鸿雁而言,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2007 年,因为业务纠纷原因,李鸿雁暂时关闭INSH,创立高端品牌 “Li Hong Yan”,既做定制,也卖成衣。到了 2009 年,“Li Hong Yan”改名为“Helen Lee”。“国外的客人很难叫出我的中文名,为了品牌的长期考虑,我决定为品牌更名。”与INSH 的设计风格不同,Helen Lee 在简约中不乏成熟韵味,剪裁特别突显女性的身体线条。“这个品牌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高级定制,它是简单的,但不缺女性特色。我要建立一个高街品牌。”

当年单枪匹马闯荡上海的女生,组建家庭,为妻为母。2009 年,正值世界金融危机,李鸿雁也经历了她的人生最低谷――田子坊的两家店,她创业的宝地,却因为店面必须回收改建为旅游服务中心,而不得不被迫关门。李鸿雁深知,这两家店的收入,是她工作室开支的重要来源,为此,她怀着八个月身孕,仍然坚持到处奔走求助。可惜事与愿违,她的两家店铺最后依然以关门收场。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此后不久的一个晚上,李鸿雁觉得腹中的孩子不动了。赶到医院后,医生告诉她,孩子已经没有了心跳。一夜之间,她似乎失去了一切。“我当时真想退出这个圈子。”她说。2010 年,她跟着丈夫回加拿大,为自己放了整整两年的假,终于将状态 休整一新。

如今的李鸿雁有着三个头衔,除了继续运作自己的品牌“HELEN LEE”与“Insh”外,2013年,她又与友人开始合作户外运动品牌“Perfect Moment”,并担任创意总监。今年,她与“ Perfect Moment”合作,设计开发了一系列集时尚性和功能性于一体的滑雪和户外时尚单品。“HELEN LEE x Perfect Moment”系列在全球知名奢侈品网上专卖NET-A-PORTER以及MATCHES FASHION销售,上市首日便告罄,这是她将品牌国际化的一次积极的跨界尝试。明年,她还会继续展开类似的跨界合作:“只要我认为这个跨界合作有意义,可以发挥我的各种创意,我都会进行尝试。明年会有很多和艺术的跨界合作,也有家具、家装设计,车子设计等计划。”

QA&

Q: 现在对自己的两个品牌分别是怎样的一个定位?

A:“HELEN LEE” 品牌的愿景,旨在“创新”, 撇弃将中国传统元素表面拼贴,创立自己的现代中国时尚的独特风格,代表一种身份和高品位。“Insh” 品牌的设计则是结合上海的城市标志,人文、幽默、讽刺和思想于一身,向世界展示上海这个多元化的城市和人文面貌。

Q:你是如何平衡个人风格与市场需求间关系的?

A:我不会特意为市场需求去考虑我们的设计,但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产品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我们也是想努力让国际市场接受和认可。我有幸作为首批三位中国设计师之一,入驻知名的连卡佛百货公司并获得各方面的好评,就是市场对我们的正面反馈。

王汁一个玩面料的人

王汁,很多人对她的另一个名字更熟悉:Uma Wang。在今年米兰时装周上,Uma推出了自己的2015春夏系列。与以往黑色扮演主角的设计不同,这一季里她用更多的颜色、线条和花朵,把黑色的形象弱化了下去。这次的设计灵感,来源于Uma的一次旅行,她想在设计中表现海洋和岩石。“我希望在一块布料上呈现两种质地,有海洋的柔顺,也有岩石的肌理,因此我有七成的精力都用来尝试新布料了,其实我是一个玩面料的人。”

在新一季的设计里,Uma汲取了中世纪僧衣的风格和东南亚传统服饰的元素,以幽暗浑惑的大地色为主,面料更多采用了亚麻和丝绸,经过做旧和揉皱的处理呈现出不同的质地,在剪裁和廓形上显得随意而宽松。在秀场上,模特走路生风,轻薄透气的衣裙随风而动,独具东方的禅意和自在。这和Uma本人很像,中分黑色长发的她,看上去更像一个女艺术家,散发着未经雕琢的随性和诗意。

Uma曾经说过:“面料就是我的设计语言。”当其他设计师用大把的时间画图时,她却花费过半的时间泡在工厂里。作为一个喜欢玩面料的设计师,她躲在自己的小实验室里,尝试不同的织法中面料呈现的状态,观察不同温度水洗中面料的缩水状况。对她来说,面料的万化,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

“我不喜欢单纯奢华的面料,而是希望把各种意想不到的材质混搭在一起用。”曾经在针织工厂做设计师的经历,使得Uma对羊绒和针织面料尤为熟悉。但是在她的设计中,羊绒不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那种刻板的雍容华贵。在她看来,羊绒因为质地柔软常常给人带来太过完美的错觉,而她就希望打破人们眼中这种固有的认知。

Uma希望把这种完美变得有趣,于是她把几十块钱一公斤的尼龙和一千多块的羊绒织在一起,用两种材质不同的缩水率让尼龙把羊绒揪在一起产生褶皱。她还把羊绒与棉麻这些常见的材料结合,营造出不同材质之间的对话,弹性和硬度的差别造就了衣服更生动的表情。其实,在Uma实验室里,每天都在发生未知的事情,而在这种未知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

“我经常思考人们如何才不会丢弃一件衣服,事实上你的衣柜里最后留下来的,总是那些品质优良的百搭单品。这可以说是我创作的方向,让人们感到它拥有保存和实用的价值。”平日里,Uma并不关心最新的秀场信息和潮流资讯,她早已从所谓的“时尚”中走了出来。对她来说,人们口中的“时尚”只是一种外界杂质,她走在一条回归自我内心的路上。

很多人觉得Uma的设计饱含东方的禅意,对此她自己也无法解释,“我并不想说我的灵感来源于某个电影或是音乐,因为这并不是真的由内而发的东西。灵感很多时候仅仅是感动你的一个瞬间,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理解与经历把它延伸出来。”用不同的面料,表达最直接的自己,Uma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刘清扬设计是生活的趣味

北京出生,香港长大,英国留学。刘清扬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都是一派自由的空气。六年前,24岁的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Chictopia,没想到很快凭借其个性的印花和大胆的廓形红了起来。现在,很多商业品牌,甚至是一些设计师品牌,都在模仿刘清扬的衣服。但是在刘清扬看来:“设计是生活的趣味,趣味是模仿不来的。”

在英国留学时,刘清扬就读的是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作为世界四大时装学院之一,这里曾经培养出了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和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这样的时装鬼才。刘清扬也说:“圣马丁的风格对我的影响很大,天马行空的概念、活跃的颜色、创新的材质和大胆的廓形,充满未来感。”

六年前,刘清扬初创自己的品牌,那时候国内还在流行黑白灰,一种颇具禅意的设计。在那样一片安静的氛围里,刘清扬开始用自己的设计宣扬独立、自我和年轻的态度。猩猩、大象、小猫,各种绚丽的印花都使得她的作品充满趣味,有人开始称她为“印花女王”。但刘清扬自己却说:“印花最容易被大家记住,但其实我每一季都在廓形和布料上做新的尝试。”

在2015春夏系列中,刘清扬从食物和波普艺术中获取了灵感。在她看来,吃是一件非常具有幸福感的事。平日里除了爱吃,她也会偶尔下厨做菜,红烧肉和清蒸鱼都是她的拿手好菜。对于爱吃的她来说,把食物融入自己的设计里一直是她的梦想。

于是,她使用波普艺术重复性排列的方法,以食物为元素设计出印花,同时尝试使用波普艺术丝网印刷的方式进行制作。另外,她还把性感的蕾丝做成了食物的形状,让蕾丝布料在性感之中透出不同的趣味。至于廓形上,刘清扬回到20世纪60年代那个各种解放思潮蓬勃发展的年代,她把腰线下移并加大,希望展现出自由、从容的女性形象。

刘清扬做设计,总是像这样先确定主题,再发展出面料、印花和廓形,这些是一体的,而生活成为她唯一的灵感来源。没有太多传统文化背景的刘清扬,一直走在自己国际化的设计之路上,她没有刻意将中国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也并不打算这么做。因为对她而言,一切都是自然产生的。

偶尔有人会问她如何在设计里体现自己的中国设计师身份,刘清扬却认为设计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不应该赋予一个设计师如此沉重的责任。“中国美当然有传统的内敛含蓄,但当下的生活何尝不是另一种中国美呢?有的设计师选择了再造传统美学,但我的选择是活在当下,创造属于现代人的时代美学。”

叶谦挑衅时代与自己

和许多服装设计师不同,叶谦直到高考结束填写志愿的一刻,都未曾对“服装设计”表现出任何兴趣。他自小成长在福建泉州一个普通家庭,虽然母亲擅长手工绣花的手艺,但却并不希望儿子干这行。但冥冥中似有注定,叶谦高三的时候,遇上天津美院去福建招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他看到国画、油画、环境设计这些志愿都大热门,只有服装设计冷门,于是大笔一挥,选择了这个系别。当然除去这个客观理由之外,叶谦还怀抱了一点小小的私心,他最喜欢的歌手王菲曾经在主演的日剧《弄假成真》里饰演一位为梦想奋斗的时装设计师,这对他影响很大:“王菲是我永远的缪斯,她2011年复出的时候我去看了两场演唱会,北京一场香港一场,对我来说,这是很疯狂的事。”

疯狂对于叶谦而言,当然不仅仅是看演唱会这么简单。这位每周都要去烧香拜拜的传统闽南人,骨子里却有着极度叛逆的因子,“我从小就是一个让学校老师和领导会有紧张感的人。”因为发现在大学里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大三那年,叶谦偷偷背着父母办理了休学手续,前往上海一家时装企业工作。

当时,东方卫视一档设计师真人秀《魔法天裁》的一名预选选手临时退出,叶谦在朋友的推荐下临时顶替上场,最终却拿到了比赛的亚军。那年选秀热潮尚未退散,比赛结束后第二天,叶谦面前摆放了一叠与歌唱选秀歌手一样的演艺合约,甚至旁边还有一叠已经成型的剧本,这样的场景让他觉得荒谬。思考过后,他毅然放弃了经纪公司的合约,选择了另外一条出路――前往ESMOD设计学院北京部进修。

“ESMOD时装学院的学习强度非常大,对于曾在国内院校挥霍时光的人来说是地狱。对我是天堂。”初到ESMOD时装学院的叶谦主动将课程延时为两年,从学院二年级开始学起,一边充实知识,一边做自己的品牌。2009年8月,叶谦独立品牌YE’S正式创立,叶谦对它的定位是:“Yes is no”。打破常规,反其道行是品牌坚持的理念。“我喜欢矛盾冲突的感觉。我想把它和国内的其他设计师品牌区分开来,因为它就是充满惊喜与独特气质的。”

品牌创立后,叶谦陆续在广州及澳门举办了两场服装会。从此,设计师叶谦正式走入观众的视野之中,而他善于将故事与时事融合在作品中的设计习惯,引得一众大牌争相与其跨界合作。从英特尔到巴黎欧莱雅,从李少红到娄烨,不论是商业合作抑或影视跨界,叶谦均可以玩转得游刃有余,在这些合作与尝试中,YE’S品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欣赏。

但叶谦骨子里的叛逆一直存在。这位爱看《新闻联播》和《新周刊》的设计师喜欢将某些不满植入到作品中。他在YE’S的T恤副线里设计了一款小孩拿着袜子擦拭地球的图案,表达对环保的诉求。上海世博会期间,他设计了一款更直接的图案――用无数英文句子“I hate city”组成的“拆”字。曾经有人形容他的时装像是一部悬疑讽刺片,而他思考的则更多。“我做设计绝不是满足自我的虚荣膨胀感,只是希望借此让更多人能去多关注社会上一些迫切需要帮助或问题有待解决的弱势力。但遗憾的是,绝少部分人会真正注意到我用心设计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QA&

Q:你的品牌设计特点是什么?

A:品牌叫YE’S,宗旨就是Yes is no,打破常规的。我觉得衣服、版型都是表现手法,形式的东西,你的宗旨不变,手法只是帮你实现自己的方式。

Q:你觉得国内的原创设计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A:中国的原创服装设计师比外国的设计师处境艰难,但后劲绝对不容忽视。我觉得中国的独立设计师应该是充满理想与才华,坚持不懈的一个弱势群体。

王培沂独立设计师的成功样本

如果以名字出现在时尚杂志的频率来判定影响力,王培沂绝对是国内设计师中的佼佼者。这位以定制礼服和婚纱起家、中国定制服装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今也将精力转向成衣领域。标志性的“ALEX WANG”也被他改做了汉语拼音“WANG PEIYI”,“中国人用自己的名字更踏实”,他说。

王培沂曾说过一句话:“我不建议现在的年轻人一毕业就去自己创业,最好先积累一些经验,因为你首先要知道一个品牌是如何运作的。”

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的王培沂在两年时间内辗转于五六家风格不同的设计公司内工作,最后在一家大型公司做了七年服装设计师。稳定过头后,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已经失去了激情?于是,2004年,“Alex Wang”定制工作室正式创立。彼时,中国的服装定制市场方兴未艾,王培沂仿佛是站在船头的弄潮儿,只能于摸索中慢慢前进。

“以前只是单纯地做设计,别的事情可以什么都不管。成立工作室后,经营、资金、宣传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自己亲历亲为。”好在,在各种机缘巧合下,王培沂很快找到了一个品牌宣传的突破点:为明星定制专属礼服。

随着明星们在各种颁奖礼的红地毯上身着ALEX WANG的服饰闪亮登场,不仅其他明星纷至沓来,许多时尚杂志也找上门来,王培沂的名字开始频繁见诸报端,当然,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定制服装需要设计师与顾客有着良好的前期沟通。一次一位身材丰满的客人,希望自己能穿出章子怡穿王培沂礼服的效果。当压力巨大的王培沂硬着头皮将作品交上去后,居然收到了客人不错的反馈。自那以后,王培沂开始更加注重与客人的沟通,他认为这是一个定制设计师的必修课。

在国际时尚界,还有着另一位同样声名显赫的“王”姓服装设计师―Alexander Wang(王大仁)。因为两人的英文名过于相似,过去常有人将两个牌子混淆。“之前我参加一个活动,就有人过来跟我说,我在纽约看到你的设计非常喜欢,我当时就觉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现在,王培沂不需要再烦恼这个问题了,因为他将品牌的名字改为了“WANG PEIYI”。

与名字一同改变的,还有品牌的发展线。近年来他逐渐将发展重心转向了成衣市场。

在去年的米兰时装周上,王培沂带着自己的团队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名为“匿・光”的高级成衣秀,而他也成为了首位出现在米兰时装周官方日程表上的中国设计师。这样是许多中国设计师都望尘莫及的规格和待遇,甚至有媒体称:“王培沂为中国本土设计师的独立发展之路提供了成功样本。”

在刚刚结束的WANG PEIYI2015春夏新品会上,王培沂做出了一个较大的突破:将成衣和高定系列同时。

为什么王培沂会如此成功?

“在我看来,如果已经有了对服装设计的热情,那么想要成功,需要做的,只剩坚持。”

QA&

Q:你为许多明星提供过定制礼服,面对明星与面对普通消费者时,心态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A:其实有很多时候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对我个人来讲这是工作,也不会很兴奋。当然你给明星设计衣服,她们本身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受到的关注会很多。但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份工作。

Q:你为“WANG PEIYI”这个品牌所设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A:我心中的终极目标还是想像国外设计师一样,打造一个比较综合的品牌。男装女装都会有,可能还会有婚纱礼服、配饰类。

张弛北京人,国际范

张弛说:“我从小就对服装感兴趣,提到对设计感兴趣的话,应该是出国之后了。20世纪90年代那会儿中国谁懂服装设计啊,都是裁缝,到了国外之后我才知道有服装设计,才有服装品牌的概念。”坐在化妆台前的张弛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一身黑色,身材消瘦,带着一股北京男孩儿独有的“混不吝”气质。提到“裁缝”一词的时候他加重了语气,带着些许自嘲的心态。

16岁只身前往英国留学,让张弛养成了独立的性格与习惯。不会英文,在异国他乡的机场,张弛只认识出租车司机手中牌子上自己名字的汉语拼音。“唯一觉得不习惯的可能只是上了英国的出租车后,我坐在左边,感觉像是自己在开车。”

在英国读完高中后,张弛继续在伦敦读了三年的服装设计,随即前往当时世界时尚的中心意大利,并在马兰欧尼服装设计学院攻读时装硕士学位。毕业后,张弛在罗马工作了一年,继而回到伦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起初也没创立品牌,就跟裁缝一样,纯做衣服。做完后挂一个自己的标,拿去卖。也就卖几件,最多几十件,根本没有销量的概念。”

2007年8月,工作室运作成熟的张弛终于在伦敦发表了首个时装系列Rock Spirit,同月在伦敦Covent Garden, Soho, brick line等多处时尚地段的时装店销售,并获得了一致好评。次年,在伦敦时尚界已经小有名气的张弛,却选择了回国发展。

“2008年的时候,北京在办奥运,整个城市的氛围特别好。而且那时候父母身体不太好,不希望我一直在国外呆着,就回来了。回来后租了个工作室,继续发展Chi Zhang这个品牌,开始按季做衣服。”创业的辛苦被张弛几句话轻描淡写带过,而提到品牌定位时,张弛更是用三个字简略概括:“我喜欢”。

“国内市场有朝气、有力量、市场包容性很强,我回国后更加自如了。”在英国做品牌时,已经有许多明星慕名想找张弛合作,回国之后,他与娱乐圈的渊源变得更加深刻。不仅作品多次刊登在国内外时尚杂志,Chi Zhang男装也成为蔡康永、邓超、黄晓明、陈坤、佟大为等一线男星的红毯首选礼服。2010年,张弛担任《快乐男声》节目的选手造型,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而在2014年,一档名为《女神的新衣》的节目,让更多人认识了他与Chi Zhang这个品牌。

《女神的新衣》中,24小时挑战成衣制作极限的规则不仅挑战着明星嘉宾的档期,也挑战着设计师的速度。自小做事干脆的张弛在两期节目录制的后,终于摸清了节目的节奏并很快适应。“像做这一季新款的时候,我就会想让更多人穿上并喜欢我的衣服,我觉得这是整个团队通过这个节目得到的锻炼。”

如今,将品牌市场化运作得得心应手的张弛将精力更多转到了公益环保上,在不久前的Chi Zhang2015SS系列大秀中,除了出现标志性的吸毒面具元素外,张弛还将“Save the earth”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之中。而提起品牌未来的发展,整个采访过程中回答问题一直很随性的张弛突然坐直了身体,兴奋地讲起了他对于Chi Zhang发展的畅想:“如果有一天,Chi Zhang可以卖到纽约,人们都将穿我设计的衣服视为最时尚的事,那多牛啊,这才是我想做的。”

QA&

Q:你对于Chi Zhang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什么?

A:希望我们能成为中国年轻人推崇的、中国自己的潮流品牌,年轻人说起Chi Zhang的时候能很骄傲,跟国外牌子比起来也毫不逊色,这是我们整个团队的目标。

Q:之后的设计会更加偏向市场化吗?

A:市场化是品牌发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品牌精神。我想让中国的年轻人更有自豪感。等到我们做成世界品牌时,我也希望能坚持这个精神。能让年轻人不断去创造、保有新鲜感、并且每天都能感觉到快乐,这是我希望能赋予品牌的精神。

高杨富二代 拼起来

现在很多人都说,目前活跃在线上的设计师,都是富二代。没错,不过富这个词有很多意义,有些人精神上富有,有些人钱财上富有,但都需要有梦想支撑。”家底殷实的高杨谈起自己的设计生涯时,并不会刻意掩饰家庭环境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做服装的起点就在于你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及良好的教育,因为服装是在做文化。”

出生于1981年的高杨就有着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跟着父亲去过国内外许多城市使他拥有了超前的审美品位。而高杨母亲异于同代人的独特审美眼光与时尚嗅觉更是让高杨很小时候便体会到了“潮流”的趣味。在那个中国时尚界还处在萌芽状态的20世纪80年代,高杨就已经穿上三件式小西装出门,而母亲对他造型的打理甚至会细致到袜子、围巾、手套、眼镜等各种配饰的搭配。15岁那年,高杨前往新加坡就读高中,此后辗转于瑞士、新西兰等国,在各色文化的吸收与冲击之下,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在专业的选择上,也从最初的酒店管理逐渐向着时尚设计靠拢。在外求学几年后,高杨回国前往莱佛士国际服装学院攻读服装营销与管理专业,一半学设计,一半学管理。“这两方面是互补的,学设计的时候要同时进行一些营销的课程,你才不会与现实脱节。不然像我知道现在很多同学或者校友,90%的人都没有再从事服装行业了。”

但高杨的幸运并非一帆风顺。毕业后,高杨先是在某杂志担任服装助理编辑一年,后又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做专职造型师。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五年多后,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人脉的高杨才终于放手进入到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服装设计界。2012 年6 月,高杨个人品牌SIMON GAO首秀横空出世,其2012秋冬系列66套作品首度亮相便大获成功,惊艳了中国时尚界。

“我希望SIMON GAO是无国界的,就像我自己本身的很多经历一样。去外面看到了很多东西,但是还是在中国开始自己的时尚事业。你接触到其他每一个事情,都会对更多的文化、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理解。”

“我经常在做完一款设计的时候,会问自已,是否会穿这样的服装出门?假想他在某个特定的场合里是不是优雅得引人注目,如果内心肯定了,那么这款设计就会成为成品与大家见面。至于夸张和实穿都不是我考虑的重点,他一定要在特在的时间里有特定的价值,这就是我设计的重点和方向。”

如今,高杨对品牌的设计与经营已驾轻就熟,“我是一个很拼的人,我没有除了工作以外所谓的生活,如果当你足够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就是你的生活。”作为品牌的灵魂人物,在准备一些大秀前,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对高杨及其团队而言已属于家常便饭。2014伦敦秋冬时装周上,高杨的作品作为压轴秀在伦敦时装周主会场Somerset House推出,得到国内外时尚界一致好评。“无常、多变、自我。潮流是瞬息万变的,但是你看到我设计的时装,就好像看到了SIMON GAO品牌的眼光,这就是属于品牌的自我风格。”

QA&

Q:对SIMONGAO品牌的未来发展,你有什么样的期待?

A:将我的想法实现于作品之上,传达出一种理念和精神,并且受到大家的喜欢也影响了一些人,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振奋的事情。对于未来,我希望有一天能在世界各地看到越来越多向往并穿着SIMON GAO产品的人。

Q:除了设计外,你还想做一些其他的跨界尝试吗?

A:会,我想尝试一下建筑或室内设计,或跟更多的品牌去做Crossover,我现在也一直在做这些事,去促进两个不同事物的对话和交流。这种交流对我非常重要,通过交流你才能丰富自己、强大自己。

王在实女汉子的时尚icon

王在实轻描淡写说着无数设计师渴望踏入的时尚殿堂。“我当时并不知道圣马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入学报到那一天,我甚至走过去了都没发现它。”这里培育了包括Alexander Macqueen、John Galliano、Gareth Pugh在内的无数知名设计师,当然,也包括如今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立服装品牌的王在实。

16岁远赴英国留学的经历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奇迹般的逐梦进程。在齐切斯特学院修读艺术设计之后,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的王在实竟然顺利考进了圣马丁学院的女装部,开始了名校就读的生涯。“在艺术领域,最重要的是视觉表达。当你看到一幅图片的时候你会有种感觉,但这种感觉是你说不出来的,但你要把它留住。”

圣马丁的学习生涯为王在实今后在服装领域内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校期间,她做过Alexander Macqueen的设计助理,帮过Vivienne Westwood做橱窗设计,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被她消化在了VEGA ZAISHI WANG的服装设计之中。

“还在圣马丁读书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可能我这一辈子只有这一次的机会能让我做任何天马行空的事。刚好那段时间我看了BBC的一个讲述海底生物的纪录片,被那些深海底却像霓红灯一样闪光的动物震惊了,我就觉得应该把这种美的东西用作品、服装的形式呈现出来,因为这就是服装设计。”王在实口中的这件天马行空的事便是她在圣马丁的毕业大秀,她运用了高科技LED冷光片的技术,制成了上面有会发光的古老深海生物图案的裙装,震惊四座。

当然,美丽的背后也有着高昂的成本,王在实的这场大秀拉来了国内一家服装品牌的赞助,其代价便是她毕业后要回国发展。但王在实在这家公司只做了一个月就离开了,原因是“设计理念不同,感觉很不合拍。”

中止与赞助商品牌的合作之后,王在实受到好友,同是独立设计师的上官哲邀请,去往厦门发展。10个月之后,她设计出自己第一个服装系列,并带着作品前往北京拍片。拍片当天,恰好在隔壁摄影棚拍摄广告的范冰冰过来观摩了一下,随即便将整个系列服装几乎全部买下。这样的举动让王在实受宠若惊的同时,也给了她前往北京发展极大的信心。“其实我很喜欢和一群朋友躲在厦门安静地做自己的事,可是厦门不适合商业,来了北京才发现,一发不可收拾。”

仅仅用一年半的时间,王在实便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店铺,拥有了一支完备的团队,消费者逐渐增多,而许多明星也成为了VEGA ZAISHI WANG的忠实拥簇。

“很多人想让我解释我服装设计的内涵,我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好解释的,因为它就是我。我把很多感情、很多想表达的情绪都放在了我的衣服里面。你看它颜色很纯粹,就是因为我希望做纯粹的事情。”

“我更喜欢独立的女性,我想凭借自己的设计来唤醒女性的力量。”品牌创立五年多的时间,VEGA ZAISHI WANG的风格与王在实本人一样,一直贴合着独立自我的标签,在商业的洪流中傲然挺立着。“VEGA ZAISHI WANG这个品牌一直存在一个女性形象,她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你也可以理解为倔强,或者独立。”王在实说,这个形象,就是她心中的时尚icon。

QA&

Q:你觉得国内的原创设计现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未来发展趋势怎样?

A:处于一个欣欣向荣的阶段。设计和市场都还不断在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关注创意。它的未来是很光明的。

Q:做品牌这些年,你是如何平衡个人风格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A:我们其实也还在不断的成长中,在坚持自己的同时得让更多的顾客体验到产品的好,坚持自我的同时也要适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