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苗绣纹样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天女散花,出自佛经故事,意为试菩萨和弟子的道行。民间相传的天女散花,已幻化为将美丽散布人间。而故乡天女散播的花,不仅有植物花,还有昆虫花、鸟花、鱼虾花、动物花等等。
故乡的天女名叫龙花花,她是绣模艺人老天女的传人,由于她心灵手巧,又得真传,画的花儿美丽如生。所以,方圆数十里的各种绣模大都出自她的手,尤其是姑娘们的嫁妆绣模,非她莫属。为的是“清源正本”,图个品质优良与吉利。
老天女带传人,不仅传授技艺绝招,还得述说故事――苗绣的历史及传技艺为苗绣之继承与拓展,传故事以扶本培根,为造就有学问、有德性的后天女。但主要是传技艺,如图纹名称,绣模种类,描绘技法,以及选布料、刺绣步骤、针法、配色等等。
绣模为手工素绘,方法简单。首先选好布料,根据布的颜色深浅,择用适合的滑石(白色或微带浅黄、浅绿、浅红等),将其研磨成石浆,用毛笔蘸着绘于绣布上。
绣模的纹样繁多,不仅有高山上的花草,飞禽,走兽,而且还有黄河、江淮流域的生物,这究竟是幻想,还是向往,就得追根溯源了。
河南大汶口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三千七百年前――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苗族居住于黄河、江淮流域一带,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由于常年战争,苗族经历着空前的大迁徙。以六芈(蛮)、七戎为主体,迁往沅水流域,散居于湘西的崇山峻岭之中。
传说,在迁徙中苗族始终带着赖以生存的物种,如谷物,莲藕,以及黄河鲤鱼等等。鲤鱼放养于水塘与稻田里,因此它与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每山洪冲坏塘田,它不随洪流而去,仍留在原地水洼里,人们亲昵地叫它“呆鱼”。如今,呆鱼仍是湘西苗家放养的主要鱼种。如果说此鱼为黄河鲤鱼的变种,它的变形纹样(图1)不能说与黄河鲤鱼不相干。这鲤鱼的触须长而卷曲,尾巴明显是江河里的水草变形纹样,其身子鼓圆,意味着有腹(福)。
由此可见,故乡苗绣出现江河流域之生物是有历史渊源,有正宗师传的。
苗绣的历史渊源悠久。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陶器纹饰与纹身艺术。直到濮人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术之后,原有的各种彩色纹饰才出现在蚕帛、衣服等生活用品上。这种由粗劣的纹身手段,才得以过渡到用笔描绘在蚕帛上的先进技术。诚如原始手工制作陶器,进入轮式制作阶段一样,苗绣才进入发展阶段。
苗绣的发展是西周、战国时代的产物。因为铁已应用于农业耕作,促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而铁针、木织板、铁织板的出现,苗绣自然进入了千家万户。
由于刺绣业的发展,社会对绣模的需求量大,而且要求质优,于是薪兴的绣模职业应运而生。她们以绘制绣模为生,专事研究绣模形式与内容,承载着美化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同时也隐喻着古先民的口头传说。这些原始生活及物种传说,经过民族心理审视与爱好的艺术处理,形成苗绣既古朴、淳厚,而又趣味盎然的意象风格。又由于苗族古歌对先民的长期战争、迁徙之苦的泣诉,给苗族后代注入了求安祥,图稳定的心理因素。所以,苗绣的图纹,除了夸张变形,天真浪漫外,以构图对称呼应,均衡稳定著称。
苗绣的品类繁多,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帐檐及其飘带、被面、枕头、门帘、服装、裙类、披肩、背篷、童帽、袜子、鞋类、佩囊、挎包、褡裢、荷包等。如果从布局与刺绣而言,这些面积大的绣品(帐檐、被面、门帘等)一般稀疏而粗犷,显得十分舒展:面积小的,构图密而精细,如枕头、荷包、服装等等。
现在的苗绣,尤其是妇女的服饰,已成为了解苗族,认识苗绣的窗口。
衣服刺绣
衣胸刺绣。傍胸部转折,由三段长短不等的长方形绣花带构成。图纹多见花草、鸟、蝶等,基本上都是原生于陆地上的生物,有飞翔、起舞之意。绣花底色,一般为黑色或蓝色,隐喻黄河、长江、淮河,由于衣服在上,意为天,便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蕴。黑色和蓝色与衣服的颜色形成或强或弱的对比关系,又因为黑色和蓝色与任何颜色都能调和,故为苗女附于温柔、祥瑞之气。
不妨从图纹布局与刺绣的技艺方面看,整个胸绣由一条“河干”似的主绣,一条较窄的“支干”次绣,以及四条细如油丝的纹样构成。凸显出疏密相间,粗细组合慰帖,鲜艳而又别致。若从色彩搭配上看,主干的颜色十分讲究,青年人采用五彩丝线,追求绚丽效果(图2),中老年人则相反,色彩偏淡而素(图3)。
衣袖刺绣。其底色块,主干与支干的刺绣,以及四条小纹样的布局与针法,得与胸饰保持一致,而主干绣模需另行设置,以期上衣刺绣整体上统一,局部又有变化,避免单调呆板之感。
裤脚刺绣
裤脚在下,意为地。围绕裤脚口的底色块,大体与上衣保持一致,其意皆为河流。因此,图纹多为荷花、水草、鱼虾之类。俗话说,成“精”的生物大都是年寿特别长者,在家乡人看来,“精”者也可幻化为龙。因而裤脚刺绣的鱼虾龙(图4),便成为生活的可能与自然。这龙的头部特别夸张,既大气而又憨态可掬。除虾头与鼻触须有虾的特征外,龙身却由鱼鳞、鱼鳍组成,更有意味的是,运用龙身卷曲的形状进行装饰,在其周围布上波纹状的暖色纹样,俨若螺蛳,且动感十足,增强了鱼虾龙的神秘感与意象的艺术趣味。
这一鲜见的鱼虾 龙,很可能发展端于西周、战国时期,经过历史长河的陶练,如今才形成这一意味十足的鱼虾形龙。
这种发端说,并非建立在臆想之上。大汶口考古发掘证明,苗族祖先在陶片上绘有似龙的鱼形图纹,而幻想中的龙形不可规范。各民族只能根据自身的生活感悟,再加以幻想来造型。因为苗族祖先长期生活在黄河与江淮流域,故创造鱼虾龙就见怪不怪了。
笔者带着这一理念,走访了一些苗寨,证实凡属正宗传人的天女,绘制的绣模都比较讲究,原始遗存颇多,如衣服纹样多为陆上生物;裤脚纹样多为水中生物,鱼虾龙也时有发现。另一方面,由于氏族间的频繁交往,出现了绣模纹样的相互借鉴、渗透、补充的现象,因此,纹样的变化与错位在所难免。而故乡的苗绣仍保有原始特点,也许是偏远闭塞的缘故。
再来看看刺绣针法。衣绣与裤绣一般采用跨绣、退绣,以及穿插运用偷绣中的“捆”。
跨绣,苗绣的主要针法,即沿图案两边线条平行地起针,以绣出面积较大的色块。主要应用于“河干”里的刺绣。
退绣,绣时落针在前,起针后退一定距离,斜针循序渐进,宜用于刺绣“支干”与细线条纹样。
捆绣,主要用于小花蕾、花蕊等造型。
当然还有其他绣法,如套绣、圈绣、偷绣等,这里就不必一一列述了。
由于苗绣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苗族人民美化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它是本民族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的写照,具有古朴、淳厚,趣味盎然的意象风格。苗绣既古老,又现代,对其研究不仅是溯望历史渊源,更多的是为了“古为今用”鸣锣开道。不要忘了,苗绣是我国绣花园里的一朵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