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霍桑的《红字》自问世至今,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小说充分体现了霍桑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高超技艺,本文对象征手法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象征 原罪 红字A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霍桑,深受清教意识、超验哲学和神秘主义影响,他的代表作《红字》自问世至今,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小说充分体现了霍桑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高超技艺,通过这一表现手法,他的行文摇曳多姿,引而不露,含而不发,耐人寻味。

一、在人物描写中运用象征手法

小说中,霍桑在刻画人物时便赋予了他们深刻的寓意。罗杰・奇林沃斯,这一邪恶的清教徒形象的最大特点是伪善和狠毒。这个外表消瘦,畸形的老人在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的身份的伪装下,以治病抚伤为由,秘密地进行着复仇活动,一步步地偷窥,挖掘着人内心的秘密,慢慢地摧毁人的灵魂。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心安理得地将海丝特的青春占有,当发现自己妻子的背叛之后,为了报仇,他像一条毒蛇一样缠住狄梅斯迪尔不放,竭尽折磨狄梅斯迪尔的灵魂。他虚伪地以“一个最可信赖的朋友”的面目出现,哄骗狄梅斯迪尔将“一切的恐怖、惭愧、痛苦、无效的悔恨、无法摆脱的内心谴责,都要对他和盘托出!”而他内心却是“绝无怜悯,绝无容赦!'”在海丝特与罗杰的谈话中,罗杰曾说:“我的手指只要对他一指,便会将他从他的讲坛弹到大牢里去,说不定还要上绞刑台呢!”这个阴险的小人自认为手中的强大力量正是当时教会的暴虐,严峻的统治。珠儿是小说中极具神秘色彩的一个人物,她纯洁无邪,敏捷灵巧,却生来就要承受“恶魔之女”的罪名,她是性“罪过”的有形产物。她的存在时时刻刻让人想起海丝特的“罪过”。然而,珠儿对于海丝特而言,更是上帝对她莫大的恩赐。珠儿是她美好爱情的结晶,代表着纯洁,她的名字象征着高贵。因此,珠儿象征着海丝特承受罪过的极大勇气和激情。

二、红字A的象征意义

霍桑对红字A的多种象征意义贯穿于全书中,赋予了它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审视,出现不同或完全相反的象征意义。小说中红色象征了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海丝特胸前耀动的红色,又如一团熊熊烈火在愚昧冰冷的社会环境中给她以温暖,在死一般的孤寂和绝望中给她以生的希望。红色是的象征。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在爱情的驱使下,放纵了自己的,一个丧失了贞洁,一个辱没了自己的使命,他们都成了上帝的罪人。这里红色又是罪恶的象征。给海丝特带上红色的A字就等于给她贴上了“”的标签。海丝特胸前戴着红色的A字,而丁梅斯代尔在胸口刻着一个血字A。他们一次次登上刑台使人联想到祭坛上的祭品以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昭示着一条解脱罪孽,走向天堂的光明大道。正是有了这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红色才在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思想和认识的同时,又取得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字母A,它的象征意义与红色相比更加丰富多彩。A字是字母表中的首字母即是开始,而按基督教的教义来说,开始即是堕落,是人无法幸免的原罪。小说开篇即是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犯了通奸罪,这正是暗示了“开始即堕落”这一命题。在清教徒看来,海丝特犯了通奸罪(Adultery),把代表通奸罪(Adultery)的A字戴在她的胸前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她是个的不洁之妇。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作者赋予了A字不同的新意,在世人的眼中红色的A字已不再是罪恶的标志了。海丝特默默承受着最坏的待遇,她远离人群,过着单纯的生活,她靠刺绣抚养珠儿,她的绣品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们因此说A是艺术(Art)的标志。她天性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献身精神,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总是不遗余力的给予帮助。海丝特以美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在人们心中红色的A字就如同修女的十字架是象征着“使徒的行为”(Acts of the apostles)象征着天使(Ange1)把爱心撒满人问。然而海丝特毕竟不是神,而是个感情丰富的年轻女子。她精心绣成的A字正代表了她心底澎湃起伏的情感(Affection),以及天性和真爱受到压制的巨大痛苦(Agony)。精神的痛苦和世俗的磨难使她更加成熟,将她锻炼成一个坚韧的女斗士(Amazon),表面服从而在心底里却顽强地与清教统治对抗。在小说中,霍桑对红字A的象征意义揭示得十分深刻具体,它是爱的象征,也是罪的象征;它代表了上帝的惩罚,又是上帝的怜悯。

三、结语

在整篇小说中,大量的象征无所不见,构成了一条条推动人物命运,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显而易见,若不是采用了这么多的象征,作品内在的含义也不会表现得如此深刻,具体。霍桑正是用了象征这一神奇的表现手法,才使其作品保持永久不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霍桑著,熊玉鹏,姚乃强译.红字[M].北京燕山出版社

[2]任哓晋,魏玲.《红字》中象征与原形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