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的再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的再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中长跑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比赛安排日趋密集,比赛期与准备期的划分界限已日益模糊,甚至已不存在完全的准备期和比赛期。本文总结讨论国内外中长跑的现状及我们国内中长跑训练问题与不足,就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的问题,阐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 中长跑 训练周期 训练计划

现代中长跑的训练内容复杂多样,训练计划中涵盖影响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近乎所有因素。这些主要内容有:专项素质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恢复训练、营养手段等。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先后经历了单周期、双周期训练模式,在上世纪7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年中有多个(三个以上)周期内小周期训练法。如今,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各项赛事安排的日趋密集,大周期还是小周期训练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竞技中长跑项目的实际需求,本文就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加以探讨,为中长跑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一、我国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现状

现在我们国内中长跑大部分训练还在沿用多年前的冬训理念,有氧耐力训练比重大,基础能力训练比重大,无氧阈值以上耐力训练比重小,专项训练比重小。产生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客观原因一:我们国内冬训期间比赛少。客观原因二:我们现在年度比赛的重点还放在六月和九月的锦标赛上,三是主观原因:我们怕过多参赛担心神经疲劳而影响年度领导考核的锦标赛及冠军赛,所以对其他的比赛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小比赛不认真,大比赛又达不到高水平。

通过这个参赛轨迹可以发现,从每年的冬训11月中旬开始,到第二年二月中旬大概三个月时间没有比赛。这个阶段的训练基本也以大量有氧耐力为主导训练方向,专项训练负荷比例小。到了每年的三月份通过三个月时间开始加大专项训练比例并通过大奖赛等比赛逐步提高专项竞技状态。这样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到六月份时会达到一个比较好的高峰。这之后队员会通过很短的时间调整马上进入夏训阶段。从六月中下旬开始为期两个月时间的强化,我们的队员会在九月份的锦标赛上达到另外一个竞技高峰。

那么通过近六个月的强化训练我们出现了两个专项水平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就是我们队员最好的专项能力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把这样的轨迹简单描述为我们的队员在一年的十二个月中,我们通过六个月的强化队员上了两个台阶,但是刚刚上到了第二个台阶后因为冬训阶段理论而改变了前面六个月的训练结构,我们又放下专项训练平台开始周而复始的基础有氧耐力训练循环。到了第二年又开始重复前一年的平台,队员又开始从平台一开始再到平台二。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达到平台三呢?

二、国外优秀选手训练周期安排

现如今国外的优秀运动员的现状通常是每年参加大量的比赛,通过比赛完成某个需要解决的比赛任务,并为一场比赛任务目标实施小周期训练结构。他们通常把一场比赛设定一个目标任务,达到这个任务平台后并不是我们传统那样大调整大恢复,而是马上设定新的目标平台,逐步积累专项能力。运动员像爬楼那样,上了一楼后上二楼再上三楼。这也是以赛代练的一个概念。当然要维持并逐步提高他们的竞技能力,他们的训练手段跟我们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国外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现如今多以小周期训练为主,每个小周期训练计划是为了下阶段比赛而设定一套训练手段。其次,国外运动员训练注重平均强度,注重以比赛强度制定负荷量。在国外中长跑训练中,低强度训练比例很少,在全年的训练阶段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在他们日常训练中,运动员平均心率低于120次以下脉搏基本没有,因为低于120以下的训练都不能称为有氧耐力,这是最基本的中长跑训练原则。我们国内有些运动员总训练量很大,但是有很多心率在120左右甚至更低的训练量,这样的训练量再大也是无效训练。而国外训练更加注重有效训练负荷。

当然国外优秀的训练理念也并非十分完美,由于运动员能力及身心状态原因,国外的参赛理念使运动员不一定会在一场特定的比赛中达到最好的竞技状态,好多世界纪录都是在平时一些不太重要的比赛中创造的,而很多世界纪录保持者在奥运会等大赛上无法夺冠。例如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英国人拉德克里夫几届奥运会都折戟沉沙。

三、小结

通过学习国外以赛代练的理念及小周期训练理念,我们要充分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我们自身特点的训练理念。在搭建竞技平台的过程中,通过比赛来逐步解决训练过程中无法完成的某环节任务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369-410.

[2] 郑晓鸿.水平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特征[J].体育与科学.200324(2):52.

[3] 尹军.田径组合性项群年度与小周期训练负荷控制特征及其竞技效率的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0(5):49.

[4] 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284-249.

[5] 李少丹.“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训练理论变迁的哲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79-681.

[6] 李元敬,杨合适.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5):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