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声吟一遍,恍若与神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声吟一遍,恍若与神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有力武器。它彰显着一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把握程度。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新课标更把“朗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姑且浅谈一二。

一、朗读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

朗读能加强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朗读是把死的文字还原成活的内容、形象、情感、色彩与场景,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运用朗读记忆的典范比比皆是:巴金、钱钟书、叶圣陶、鲁迅等大家都运用过朗读进行记忆积累,其效果是不言自明的。难怪朱自清先生说:“听的所得比看的所得多而且好”(朱自清《论朗读》),这话说得很到位。

朗读像一把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为知识积累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朗读是课文理解的催化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现代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教师若在课堂上很好地示范一篇课文的朗读,可以说他完成了教学工作的70%。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即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得“他们不用等待老师讲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

孔子所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运用和解析经典文字背后的智慧思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少讲语文知识,淡化分析讲解,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由浅入深,心领神会,进入意境。而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则对理解起了妙不可言的催化作用。

三、朗读是沟通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

的桥梁

朗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是向说话、写作过渡的“桥梁”。

可以这么说,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学生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加快速、准确、敏感。学生经过朗读输入和语感的积淀,能有效促进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

朗读,还有助于写作。因为“读”是前提,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说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朗读,思维中就沉淀下了一些优美的经典的语句片段,在写作时,遇到类似的文章,学生通过片段似的回忆,模仿写作,使表达顺达,语句优美,为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难怪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更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用到它,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高声一遍,恍若与神遇”,美丽的汉语言文字――语文,需高声朗读方能得其无穷魅力;需密咏恬吟,方能探其深远之韵。让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浇灌,使朗读在语文素质教育园地里开出更多更璀璨的花朵。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