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鹤壁黄河古陶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鹤壁黄河古陶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鹤壁黄河古陶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远古文化艺术遗产。基于文化传承的角度,以鹤壁黄河古陶的发展为切入点,将鹤壁黄河古陶的再设计从生活、传统文化、创新这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从创新的角度放手去发展,做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设计,给这种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就是对它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鹤壁黄河古陶;传承与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60-02

现如今,人们在追求简单、舒适和高效的生活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却有所忽视。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必定形成多样性的需求。许多美丽、质朴、宝贵的民间艺术正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有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已经濒临灭绝,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资源迫在眉睫。

一、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

首先要完善鹤壁黄河古陶的工艺,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在保证古陶质量的前提下,改善工艺流程,使其简化、易操作,变繁为简,同时研究高产量的出炉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是色彩,研发色彩的种类。由于不施色釉,而显现出它特有的陶质美感,形成了浑厚庄重、儒雅古拙、淳朴天然的艺术风格。除了利用天然陶土的色彩效果外,还可以在陶土中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如铬、钴、锰、锆、钒等做成的色剂,来调整陶土的颜色,从而丰富古陶的色彩。

再次是造型上。除了瓶、罐、鼎、尊、鬲、豆、艮、壁画等仿古礼器,还要扩大现代陶艺品种,使其品种多样化。像日用类: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工艺品类: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陈设品等。造型上要体现出大、中、小不同的规格,以满足人们与社会的需求。

最后是装饰上,改进与尝试不同的技法。像刻花装饰、剔花装饰、堆花装饰、贴花装饰、压印花装饰、喷花装饰、透雕装饰、捏雕装饰、剪纸装饰、绞泥镶嵌装饰、绞泥印环装饰、泥浆叠压装饰、纤维植物包裹装饰、乐烧等装饰技法,当然这些装饰的前提是保证古陶原有的古风。作为黄河文化的一枝独秀,鹤壁古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上走上了一条稳健之路。据古风陶艺总经理王佩雨先生介绍:公司在全面继承传统古陶手工工艺技法,沿用线刻、绘画、浅刻等基础上,大胆使用浮雕,高浮雕,浮雕镂空等新技法,在稳定的仿古陶艺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批现代韵味极强的艺术珍品新品种。以“古风”商标为主的一批黄河古陶珍品不仅行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部分产品还打入国际社会,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总而言之,我们在保持鹤壁黄河古陶古朴、自然朴质风格的前提下,学习其他艺术工艺门类,提高科技含量,也可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鹤壁黄河古陶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应介入现代意识,迎合现代潮流,宏观上树立“品牌”意识、“标准化”意识、“市场”意识。而具体操作时应重视每个细小环节。特别是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陶瓷业、工艺品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国外市场上,对中国的陶瓷传统工艺品情有独钟的情况下,更应加倍努力,高瞻远瞩,要“一条龙”式地从原料生产到销售管理多视点、全方位开发研究利用宝贵的民间传统工艺财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有创新才有生命力,鹤壁黄河古陶是中国民间工艺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人的骄傲,相信鹤壁黄河古陶只要做到了既保持传统文化底蕴,又具现代时尚感,且不断创新发展,就会像美国的牛仔服一样风靡世界,受到人们的青睐,将来不是把它送进博物馆,而是把它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美化生活。

二、对黄河古陶的再设计

1.融于生活。随着世界的开放性发展,人们对黄河古陶的需求不再仅仅立足于单纯的收藏以及对其所包含艺术文化的推崇,转而开始注重其实用性――即将艺术融于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物品不是用来收藏的,它对人们的影响更多的来自于使用。对于黄河古陶的创新设计而言,“融艺术于生活”就是指将黄河古陶文化中所富含的艺术欣赏价值融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创新设计,并使之具有实用性与时尚性。黄河古陶应该在其特点基础上,集装饰之时尚、民俗之时尚、手工制作之时尚、情感表现之时尚于一体,使其不仅仅有观赏收藏价值,也应跟随时代潮流具有实用价值。我们可以将黄河古陶特色元素用于家具、寝具、文具、厨房用品、卫浴用品、家居装饰品、儿童玩具、首饰品等实用性产品的设计中,而不是仅仅作为收藏品和装饰品。这样,不仅能使古陶文化与世界接轨、与时尚接轨、与生活接轨,还能扩大鹤壁旅游产品的购买人群和购买范围。

2.应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现代设计。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在创造一种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它更是一种文化。就像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的生活组成部分,美国人认为设计是他们赚钱的工具,而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他们民族生存的手段。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文化领域形成了文化艺术上的多种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我国明代的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材料、装饰和工艺方面都体现出了传统文人文化的特色: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主要设施,已不单纯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

我国古代的工艺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的是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思想,这些哲学和宗教思想影响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对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儒家倡导中正平和,在设计中便要合乎礼节秩序,器物的造型也要符合中规中矩的范式;道家则崇尚超脱淡泊,在设计中便要顺延自然法则,因而其器物的造型风格飘逸清雅;佛家讲究随缘朴素,在设计中便要求限制世俗欲望,其器物的造型样式力求简洁大方。

像日本的设计是沿着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体制进行的。它在发展现代设计的同时不仅没有因为现代化的生产而破坏,反而发展得更加完美。许多传统的东西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特别是和现代设计融为一体,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说日本的陶瓷、传统食品的包装与平面设计、传统服装(和服)、传统建筑等,这些都来自于日本的传统文化。甚至这些风格还一度影响到世界设计,这些传统的设计已不仅仅作为商品而被设计,更重要的是它是日本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把现代设计当作他们民族生存的手段。在面对高科技、新技术的数字化时代,日本在非常重视新技术出现的同时却并不抛弃自己本土文化的特色,如设计中对便携式、微型化、多功能、注重细节处理、装饰的使用功能等,这些传统观念和文化很自然地融进了日本现代产品设计中,如日本索尼和佳能公司的摄像器材、松下的电子产品、本田和丰田生产的汽车,这些产品都具有日本的本土文化特点,同时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传统永远是现代设计的根基,民族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无论是城市、建筑、装置、工业产品还是服装,都在寻找当代和未来的可能性。探寻并运用本土文化元素表现多种主题,探索属于本国的独特设计元素和设计风格,这个工作是历史持续性的。因为设计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和观念的传播。

3.以创新为发展。我们研究鹤壁黄河古陶,是为了不断传承和发展。而对于发展,就要站在创新的角度放手大胆地去发展。可以利用传统鹤壁古陶的各种元素,做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设计,甚至可以在设计中完全抛开传统的束缚,只要能体现出鹤壁古陶的艺术精髓与文化意蕴,就是给这种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就是对它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充分利用鹤壁古陶的各种元素,做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设计。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互动问题是当今设计界探索的热门课题之一。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会长黑川雅之说:“人们仿佛只活在今天。事实上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的一个完整的时间里,漫长的人类历史把种种记忆和信息注入人类基因,同时也勾画了人类未来的梦想和愿望。”追求现代,不仅不能拒绝传统,恰恰必须以现代人对传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为前提,做符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流,在新文化背景下建构具有东方情韵的视觉形态。

鹤壁黄河古陶艺术形式要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传统的认知性及厚重的生命力渗透于现代设计中。对其传统的加工工艺和手段,不仅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艺术资源的特色,同时也顺应了现代产品设计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我们越是深入地了解民间文化,就越能体会到它的博大和深厚。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将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艺术资源作为我们设计灵感的源泉,一定会产生更多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包含中国元素的现代设计。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强大载体,鹤壁古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将随时代的发展传承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外在表现形式。

选“鹤壁黄河古陶”为研究点,还在于它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是对中国陶文化的发展,更是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鹤壁黄河古陶不仅有自己的文化意蕴,还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关于鹤壁黄河古陶的进一步传承问题。首先是工艺流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处于青黄不接。随着老艺人的离去,很多手艺面临失传。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特征而言,失去了人的传承就等于失去了其本身的艺术载体。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传承。从它的历史发展、工艺流程、艺术价值等各方面,进行真实、详尽、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以现代的各种先进手段为辅助,目的是使这种艺术形式得到最完整和真实的保存。其次,对于发展,就让我们站在创新的角度放手去发展。可以利用传统的各种元素,做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设计,给这种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就是对它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只有这样传统艺术才能有新的生命力,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杭间.原乡・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