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肖邦:我的美丽与哀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肖邦:我的美丽与哀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周杰伦在十年前曾发过一张专辑,叫《十一月的肖邦》,其中有首《夜曲》,歌词这样写道:“为你弹奏肖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

同样身为音乐才子,一百多年前的肖邦是否也粉丝成群、万人追捧?而他那首最著名的《夜曲》背后,又真的隐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吗?

这一期,请走进“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世界,一同来感悟那份美丽哀愁……

无忧少年

那是一处阔绰而温馨的居所:洁白的墙面,天花板仿佛会发出光。雪白的薄纱在宽大窗台前摇曳着光影,洒在了那盆生机勃勃的天竺葵和一口倒挂的大金钟上。沉甸甸的红木家具与白柱式火炉遥遥相望,深冬寒夜时燃起一簇松木,噼啪的火苗声会带来阵阵暖意和芳香。

这是一位伯爵夫人的庄园宅邸的房子,在波兰华沙郊区的小镇热拉佐瓦沃拉。1810年3月1日,肖邦降生,他就是在这里度过了无忧的童年。

在这幢房子最大的那间屋里,摆放着一架钢琴,彼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家伙会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肖邦的父亲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在华沙一所中学当法语教师。母亲是波兰人,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是他们的次子,他父亲为他取名弗里德克・肖邦。

第二个莫扎特

肖邦也是备受上天眷顾的天才,然而与其他音乐神童相比,他最初对音乐并不感兴趣,直至他遇到了第一位老师沃伊切赫。

沃伊切赫是个古怪的老师,他总是身着淡黄色大衣和裤子,一双拉风的漆皮长靴,却又配一件色泽华丽却俗气万分的背心。但可不要小瞧了这身行头,老师告诉学生们,这些都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

风趣又严厉的沃伊切赫,还总是带一支长得出奇的大铅笔,用来敲那些捣蛋学生的头和手指。就这样,从最初姐姐和母亲的钢琴启蒙,再加上名师沃伊切赫的悉心指点,小肖邦的音乐才华渐渐显露出来:他七岁便能作曲,处女作《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所展现出的超凡即兴创作才华,令人惊叹;八岁在一场慈善音乐会中,他第一次粉墨登场,便名声大噪,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欧洲有家报纸曾这样写道:“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而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异乡成名

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肖邦,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决心前往巴黎,深研琴艺。

背井离乡是孤独的,肖邦望着窗外即将远逝的故土,陷入了阵阵感伤。而这时,马车突然停下了,原来是他尊敬的老师还有过去的同学们前来为他送行。肖邦还未来得及感动,这些可爱的人们便不约而同地展开歌喉,天籁般的合唱真诚而美妙地飘扬在他的耳畔,撞击在他的心中。这是他们专门为致敬肖邦而谱的曲子。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离别前老师郑重地交给肖邦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然而,这一走却是永别,尽管肖邦此生再未回到祖国,他却用实际行动永远铭记着这份叮嘱。

初到巴黎的肖邦,被这座浪漫之都深深吸引,他曾在信中对朋友说,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然而没过多久,这份美丽慢慢地变成了困顿。由于肖邦初来乍到,在巴黎人们连肖邦是谁都不知道,那时誉满全城的是另一位杰出钢琴家――李斯特。四处碰壁的肖邦靠演出和教学赚取的生活费,仅能勉强糊口。

一天晚上,在李斯特的公演中,台下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音乐会习惯,演奏时灯火全熄。但这次的演奏,似乎有别于往日,正当观众听得如痴如醉时,全场突然灯火通明,坐在钢琴旁的却是一位陌生少年。

原来李斯特趁灯火熄灭时将肖邦请上了台,用这种方式,将他介绍给了巴黎的观众。而肖邦也不负众望,一举成名。

灵魂伴侣

巴黎一直是云集了许多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的朝圣之地,尤其在肖邦所处的那个年代,像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诗人缪塞、画家德拉克罗瓦……爱交朋友的肖邦每天与这些大师们聚集在一起探讨艺术。而令肖邦没想到的是,在众多朋友中,竟然有一位是他的“真命天女”,她就是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乔治・桑。

其实,这两个人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肖邦是看不惯乔治・桑的。乔治・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矮女人,她总是穿长靴、套长裤,一身男装,又爱在嘴里叼着根粗雪茄。这对于年轻英俊、儒雅斯文的肖邦而言,着实很难接受。

但爱情就是奇妙,随着深入了解,他们彼此认定了对方就是自己的灵魂伴侣。两人一起走过了数年的美好时光,从1839年到1846年,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的庄园里度过的。那是段惬意宁静的日子,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肖邦的灵感发展到巅峰,创作了大量传世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波兰舞曲《英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两人最终还是未能携手走到最后。1846年,肖邦在庄园里和乔治・桑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秋天,便与她永远地分开了。

美丽与哀愁

与乔治・桑分手后,肖邦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据说,那是他迄今为止最美妙的音乐会。

从此之后,疾病缠身的肖邦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还曾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令他身心疲惫。最后,他的学生将他带到一座乡村别墅中休养,肖邦就是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孤寂时光。终生在异乡漂泊的肖邦时刻不忘故土,他痛苦地称自己是“一个远离母亲的孤儿”。

1849年,肖邦的肺结核病情加重,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年仅39岁。

这位终生漂泊异乡的游子,在死前仍念念不忘故土,他虽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在遗嘱中却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匣子里,运回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波兰,后来,这颗爱国之心被密封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的一根柱子中。

就这样,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告别了他的美丽与哀愁,将生命凝聚成一首首哀婉动人的钢琴诗篇,任世人阅读和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