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草原文化视域中的蒙古族文学创新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草原文化视域中的蒙古族文学创新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反映的形式有两种: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前者即社会心理、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后者即政治、法律、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是伴随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草原文化热成为了全球化的热点话题。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教育、科学、文化部门纷纷成立了世界游牧文明研究机构。在中国,中国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汇聚的多元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这三大文化汇聚成了中国文化。尤其是草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草原文化的价值及其先进性特征。草原文化精神与文学的现代化有着相同的民间文化意识、竞争意识等民族品格在当下的社会竞争相适应的特点。游牧民族的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保护自然生态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特点。草原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应充分利用草原文化资源,将草原文化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以文学形式再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这对我区建设文化大区、建设富民强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草原文化作为文化的门类,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随着历史进程由多民族的人民集体创造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其实草原文化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与匈奴、鲜卑、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的以游牧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的总称。游牧文明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形式。这不仅与游牧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还与游牧民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传统习俗、精神与思想结构的文化载体。

游牧文明起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以“马背民族”而闻名的蒙古族。客观现实的生产生活环境造就民族的生存意识及思维习惯。认识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在漫长的文化形成进程中,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使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习俗。这也促进了游牧文明的形成。游牧民族最善于驯养牲畜。因此选择了大规模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游牧生活中,牧人与乘马在生活实践中渐渐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人马合一”的牧民形象及其形象艺术张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经典的草原文化意象。而马车的创造和广泛使用又为游牧生活开启了新的文化形式,开创了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传统居所,毡包及蒙古人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及其饮食习俗等构成了草原文化的基本要素。游牧民族的游动性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传统游牧文明的口传文化特点。尤其是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是诗化的游牧民族史。这也是草原文化所独有的特征。蒙古族从13世纪初以来一直保有异族联姻的婚俗。这一风俗是蒙古族具有开放性精神的最好的例证。勤劳勇敢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瑰丽的草原文化。

宣传和发扬草原文化精神必须明确理解游牧文明的传统特点。如草原英雄主义精神,崇尚诚信的思想,草原贸易精神、草原开放发展精神,草原生态保护精神等等。

游牧文化中的英雄崇拜精神源于游牧生产生活环境。为抵御外族的侵扰,游牧生活需要独立的头领施号发令,对保护族群、畜群、家园、领地的目的。这一社会生产生活需求下产生了游牧社会中的英雄式主人公。英雄这一称谓在游牧社会中就是威严崇高的代名词。英雄主义崇拜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永恒话题。

诚信是一种文明水平,代表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念。诚信是一切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交际的基石。同样是不同民族之间实现公平竞争最基本的行为的基本要求。蒙古族的价值观以信义为核心,崇尚诚实。以诚信指导自身言行举止。游牧生产生活的不确定性,战事常态化的社会环境中蒙古族人民只有秉承诚实守信的信念才能在生产生活中掌握和交换精确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产的信息和客观实际情况从而总结生产生活规律感知新生事物。在漫长的游牧生活发展进程中,用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和约定俗成的传统乡规民约及丰富的训诫词来启示、教育子孙。以灵活生动地方式来传承民族文化习俗达到教育启示子孙后代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曾定居的游牧民族与发展城市贸易精神有着相反的特点。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因生产生活用具的现实需求与其他民族群体需要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协作交换关系才能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发展。对外族的供给有较大的依赖性。

游牧民族以游牧为单一的生产方式。畜牧业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游牧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蒙古族生存发展离不开与外族的互惠互利的贸易交换。成吉思汗为刺激发展边贸曾颁布命令,对外国使节及外交事务种确立互不侵犯,对外贸商人所经之处提供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便利条件。并支持和鼓励蒙古族商贸团体远赴其他民族和国家商贸活动。上述举措对蒙古族诚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蒙古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大有着现实意义。

游牧民族赖以生息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蒙古族有了开放性的品格。这是由畜牧业生产的四季轮牧生产特点所致。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四季轮牧才能保证牲畜一年四季都有适合生长的饲草及安然生息环境。每一季度的迁徙都具有开创性特点。牧民持续更换牧场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程。为生存发展牧民必须具备开拓精神以适应时刻变化的生产生活的自然社会生活环境。因此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迁徙性特点、单一性生产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交际的外向型思维方式。以确保生产生活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在战事集中的历史时期充足的供给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广阔无垠的原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赋予游牧民族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品质。有着萨满教信仰的蒙古族群众的心目中长生天有着永远无法战胜的超能量,长生天也可理解为自然万物,因此蒙古族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有着虔诚而坚定的信念。

蒙古族这一思想信念一方面是萨满教影响,另一方面源于蒙古族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必然联系。游牧民族认为自身从自然获取的一切,例如衣食住行用等生存必需品,乃至自己的生命都是长生天和大地给予的,畜牧业生产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蒙古族草原生态环境的意义不仅是生活环境那么简单而是生产生活中唯一的“工具”。因此热爱自己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一意识形态以融入了民族的血液里,渐渐成为了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从心底反对伐木毁林、严禁在河水中洗衣物、严禁私自打猎,尤其不允许到处挖坑盗洞。在迁徙新营地前会精心整理旧营盘上的,填埋灶坑、修饰草场以期来年这片旧盘依然水草丰美。蒙古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习俗及思维意识汇集而成的文化被称之为人类崇高精神财富。

充分利用草原文化资源,全面而深刻地展示草原人民的精神意志,为建设文化大区服务是当下广大文学工作者面临的急切任务,在党的文艺工作发展方针指导下,我区广大文学工作者宣传草原文化,以文学形式艺术再现草原生产生活,需要创作优秀的智力成果。时代需求与日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相比较有着较大差距。提高文学作品的创作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当前最急需的最核心的要素是深刻客观地刻画草原人民的思想意识特点。文学是刻画人的思想认识世界并再现创作个体劳动。微观来讲文学既是人学。是描写人的感情的艺术。我们有些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容描绘上,而且提到反应草原文化,展示民族精神只会想到敬献哈达、敬酒、摔跤、套马等。这些是牧区生活场景最简单的文化展示,蒙古族的勇敢、诚实守信、改革发展、创新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意识等只用敬酒唱歌来展示显得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创作主体必须深入牧区牧民的内心世界充分了解牧民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刻画其所思所想才能客观真实地创作成功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应是通过现象反应本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草原游牧文化的构成。发展历史进程,及其当前显示出来的时代性诉求。真实地刻画当下城乡人民群众心理特征,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真实,需认真深入生活,坚持三个结合,向人民学习、认真观察生活,亲身参与生活,文学的艺术真实从细节处来,文学的生命力源自于坚持细节的真实性,文学作品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特点、精神面貌也从细节处来。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蒙古族的改革创新、诚信贸易、环境保护、英雄主义精神,还可以发挥自身特点。虽然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现象方式不同,但文化心理特点是一脉相承的怎样艺术再现蒙古族文化精神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在创作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宣传发扬民族文化充分利用草原文化资源反应草原文化最新科研成果是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内容之一,文艺发展规律,以文学形式再现草原人民的精神面貌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先给广大读者是文学工作者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