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民居八流村的构成手法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民居八流村的构成手法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通过对八流村传统民居建筑及环境中体现的构成手法作分析与总结,提炼出鄂东南传统民居中的构成思想和元素,并希望将其中有利的思想和元素融入到当地现代民居建造中,从而探讨出传统民居与现代艺术理论相结合的新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构成 构成手法 元素 传统民居

一、传统民居的研究背景

(一)传统民居的研究意义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筑的修建也在人们追求新奇形式和表现方法的同时,越来越迷失了其本质的内容,各地民居建筑的趋同性和盲目性发展,要求我们尽快寻找新的设计思维方式。

清纪昀有云:“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湖北大冶的八流村是一个以中国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为核心的乡土建筑群(多为清朝修建)。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来进行分析研究,就是因为其具有此类民居构造的普遍特征,能够以小见大,以单论群,不以特例来阐述观点。从八流民居中抽取带有鄂东南传统民居特色的现代构成元素,再将其回归到当地民居建筑的修建和环境设计中去,这不失为一个发展方向。

(二)八流村位置及特色简介

八流村位于湖北省大冶市的大箕铺镇,是以中国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为核心的乡土建筑群,房屋多为清朝修建。八流是革命老区,在上个世纪中上期,红三军团曾在此为人民事业而奋斗;如今,因无人发掘此地,八流的老房子正在逐渐减少,它的价值也慢慢被削弱。

从现存的建筑群体看来,八流聚落最大也最有意义的特色还是保存了下来。每户房屋出口处的宽连檐相互衔接,可避雨。连檐的长度有一两米宽,是以房户之间空巷的距离来定,即是连檐由这家门上方连至那家的门上方,中间巷子多宽就连多长。

“青砖”和“黑瓦”得以延续。稳重、朴实的青砖垒砌,抽象、整体的黑瓦铺着,配上干净、空旷的蓝天和纯粹无杂的绿树,让人的心境也异常的明净。

木质的传统纹样、图案等丰富了室内装饰效果。八流村民居的传统室内格局均为正厅连接天井庭院,庭院一侧附两间卧房,再顺过去为厨房。从现存中保存较好的居室里可看出,当地最具特色的纯木装饰在顶面构造尤为突出。

二、从构成手法上探究八流民居

构成主义发源于20世纪初叶,是在反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它以抽象洗练的表现形式给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具有中国鄂东南地区最普遍民居造型特征的八流村,像各地传统民居聚落一样,是在农耕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东方农业文明的载体,那么,反传统的构成形式与准传统民居之间究竟能产生怎样相互交错的关联呢?

(一)平面布局上以“充实”为基本

八流村在建筑布局和其他平面上(如墙立面、门窗等)的构成相比,最大特点是“实”,也即是以充实、饱满、实体的存在元素来表达建筑和环境的质地。

从八流村的平面布局上看,基本是依山建村,不占耕地。整个村落的建筑密集,街巷狭窄,土地都被完整地利用。具体到构成形态上,首先以“户”为单位来说,它是以不同大小的方形为基本原形,以连接、重叠、透叠等形式,构成不同形象特点的造型。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八流民居的屋顶面形成了一种相当有代表性的构成形态。一片片凹凸相扣的黑瓦,以前、后两个方向进行排列,最后等距离的密集排列形成条条的线,重复的线又再面化成块面。不得不说明人类智慧的相通性,前人的造型方法能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解释,这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二)色系组合上以“质朴”显博大

“青砖、黑瓦、蓝天、绿树”是八流村代表色系的组合。“青砖”给人稳重、朴实的感受;“黑瓦”意味着空无,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蓝天”却给了我们干净、宽容和博大,显示了传统的永恒;“绿树”就是指希望,它幽雅、平和,让人塌实。

总的来说,八流村这种大色系的配合是古朴、淡雅的,将传统民居的天然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一幅幅水墨画,不仅让人感到宁静平和,更有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

“朴实”成就了八流村大的色彩环境,斑斓的色彩细节则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农家人喜欢乡间古朴淡雅的自然风景,自然不会去破坏它,所以在色彩细节的表达上,纵使多彩,也是基于低调饱和的“度”之中的。以一墙“青砖”为例,“青砖”只是统称,其中包含的色彩却不只是单纯的“青”色,用中国传统色彩的名词来形容,我们从这面砖墙上就能看到诸如“馆”(绛色、浅绛色)、“檀”(浅红色、浅绛色)、“驼”、“赭”、“秋色”、“枯黄”、“黝黑”等等丰富的低调颜色。用色彩构成的语言来总结,这算是个低明度、低纯度和多色相的组合体,让人感觉到建筑墙体稳重安全又不失活泼。“黑瓦”存在于纯净的蓝天和浑实的砖墙之间,形成了色差上的过度,也拉开了空间的距离;配上草木不同层次的绿,青绿融为一体,更显自然的地域特色――清新而明丽,古朴而素雅。

(三)空间格局上以“和合”表心怀

八流民居的空间组合特点着重体现在整体围合上,每户宅院不论各自空间如何整理,大体上却摆脱不了围院的格局,且必有充分利用结构内部空间的阁楼和采光透气的天井,天井下的绿化更自然的将室内外空间融合为一体。这也表达了同一聚落间的文脉符号及地域凝聚力,然而风格相同并不会产生千人一面的结果,每个小的空间元素的精细变化及组合搭配的丰富,让传统文化群体在整体的和谐下又各自发挥了个性,实现了传统民居的可识别性。

“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八流聚落的群体空间环境,如街巷、门户的交接也很有特色。据说从前在八流村,下雨的时候不用打伞,因为在每家每户的出入口都有一个一到两米宽的连檐。就是现在,村子里也保留了一部分这种空间上的特殊连接体。而大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空间尺度上,大片的黑色坡屋顶是高低错落的,很有节奏感。在韵律而统一之中,凸起的孤植的高大乔木又给立体空间以破开的点缀,于山前水后,融宅院聚合。

三、八流民居带给我们的启示

纵观中国当前的生存空间形态,传统民居在物质和精神的强烈冲击下,接受着现代化的考验而面临取舍。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八流村,在新建的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和“残骸”。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砖混结构的现代新宅,使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无序、无差别的趋同已经成为不少民居建筑及环境的写照,人们的归属感和定向感也因此在减弱。当然,这种困境不止出现在八流村,在中国,已近消失和被破坏的传统村落还有很多。英国作家保罗・约翰逊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无成就狂乱实验之后,21世纪可能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将是古典文化价值和文明获得新生。”言语虽然偏激,但能启示我们不能盲目的否定传统和割断历史。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现存民居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并根据新的要求对其余部分实行不同程度的变更,是实现民居与建筑文化延续性的主要途径。构成强调解析整体形态,以深入到形态的内部,抓住形态的本质,从而创造全新的形态。本文以这种强调要素分解组合的创造理论为依据,从八流村传统民居建筑及环境所体现出的构成手法中抽取有利于现有鄂东南传统民居更新、重整的元素,寻求更宽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