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物学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物学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结合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的教学实践,探讨了高等学校科研创新的平台建设、教学实习在科研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如何实现生物学本科生课外科研新的制度化。

关键词:本科生 课外科研 创新能力

教育部2010年10月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教育指导思想是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其工作方针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政策行文首次提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实验室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阵地,高校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力量,教育政策为高校教师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实现途径,二是大学生成为创新教育的主体后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达到这两个要求,我们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以培养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一、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的平台建设

良好的环境被喻为创新人才的摇篮,生物科学的研究更应当具备良好的环境,尤其是物质条件,例如实验分析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和耗材等。我校创设于1952年的水生生物学专业,为国内最早设立的同类专业,目前,已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水生动物繁殖与发育、水域环境生态等学科研究方向上独具特色和优势。在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三期)建设的资助下,配齐了60余间实验室的常规生物学教学实验仪器,购置了数百台用于教学的显微镜、解剖镜和转基因显微注射器,建立了细胞培养和鱼类繁殖平台,完善了水生生物多样性教学实验室和水生生物标本保藏与数字化标本馆建设。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利用已建立的良好实验条件,按照个人的意愿,独立开展一些感兴趣的科研实验。通过积极自主的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的制度化

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必须有经费和制度作为保障。为此,我们主要依靠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特别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基金,成立了基金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基金申请、使用、管理和监督等各项章程,做到有章可。学生自行组成研究团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递交申请,通过答辩和老师评审,每期资助6~8个项目,资助额度为0.5~1.0万元/项。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团队或个人,其项目管理实行导师制。具体做法是,通过项目申请的团队或个人,必须联系相关领域的一名教授作为项目督导员,由该教授参与项目监督,提供技术帮助,督导员如同导师,须为研究团队负责,监督项目执行情况。自本科生创新基金设立以来,已在多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团队成员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已有多篇在《动物分类学报》和《湖南林业》等刊物上发表,2007级林昱同学成功地实现了日本青的人工繁殖,成果获得中国鱼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6级胡舒婷同学发明的“新型多功能害虫诱捕器”,获得了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新项目一等奖,2010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

三、课外创新与教学实习相结合

学生通过教学实习可以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教学实习无疑是一种提供科研创新思想的源泉,是一种培养学生实际研究能力的最好途径。我们在创新本科生课外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上,采取课外创新搭乘教学实习的方式,在最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计划中,我们独立开设了一门27学时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教学实习课程,一般选择位于浙江、江苏或青岛的我校科教实习基地进行为期7天的野外教学实习。1名老师指导1个约5~6人的小组,以小组作为基本教学单位开展相关实习,通过海水鱼塘和滩涂等水体类型的生物调查、采集和分析,查明代表性水体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特点,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这样既达到了教学实习目的,学生验证和深化了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更是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实际中发现了科研问题,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了他们独立开展课外科研的能力。

四、关于课外创新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和提高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课题,制约学生发展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多方面,既有教育体制方面,也有学校科研平台建设程度,还有学生自身科研创新的潜质等。在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课外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已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地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创新效率,我们认为需要加强两方面的制度建设:①进行课外科技创新的本科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一个课题从开题到结束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由此产生了课外科研与课堂争时间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实践中,给予参与课外科研创新的学生的学分待遇,实行“学分制”,做到科研创新有足够的时间保障。②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曾说过:“教学改革也好,培养创新人才也好,最后都要落实在教师头”。作为项目督导员的指导老师,以一种自愿行为参与我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项目,他们都有自己从事的科研和教学任务,难免在时间和精力上做到公平对待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项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倡议权利和义务的均等性原则,指导老师有权利享有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成果。依靠老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逐步完善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的培养制度。

参考文献:

[1]唐文乔,龚小玲,鲍宝龙,钟俊生,杨金权.鱼类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09,(12):99-100.

[2]郭新红,浅论生物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信息,2006,(16):228-229

[3]王义遒,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想法.高等理科教育,2002,(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