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减少儿科防针刺伤,降低儿科感染的临床路径管理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减少儿科防针刺伤,降低儿科感染的临床路径管理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路径管理对降低儿科感染,减少儿科针刺伤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儿科方针刺伤事件发生原因,制定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内容并实施,一年后对比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前后儿科方针刺伤事件的发生并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管理后我院儿科方针刺事件与患儿感染事件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临床路径管理能有效降低儿科方针刺伤事件的发生率,提升儿科护士操作规范与处理针刺伤的能力,降低患儿针刺伤的感染率,值得在护理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针刺伤;儿科;临床路径管理

临床路径管理是一种工作模式,它不仅规范了患者在就诊的流程,也规范了所有相关医护人员的行为,从而有效实现提升治疗效果,保证治疗质量的目的。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其原意是因为患儿因年龄太小,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导致配合性差,容易发生针刺伤事件。加之儿科护士操作不规范或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致使患儿针刺伤感染事件频频发生。为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故本院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共有儿科护士63例,均为女性,年龄22~35岁,参加工作时间1~7年;其中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2例,本科学历的33例,大专学历的24例,中专学历的3例。

1.2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护士发生针刺伤事件的原因,并制定详细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于2014年1月~2015年2月实施。对比并分析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前后的我院儿科护士针刺伤事件。

我院儿科方针刺伤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1)操作前没有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或指导,致使患儿或患儿家长出现不配合的表现;(2)护士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操作过程不规范;(3)工作时间低的护士应操作经验不够,更易于发生针刺伤事件[1]。

临床路径管理具体实施内容:(1)规范并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对护士操作中的惯性动作及不好的习惯要及时更正;(2)注射时,不能双手回套注射针头的针帽;防止出现带针头注射器或留置针芯传递情况;(3)提升护士与患儿沟通的技巧与能力,在注射操作前尽量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若患儿仍非常不配合则需要向他人寻求帮助;(4)对输液时间为2~3天的患儿采用BD留置针头,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使用安全型的BD留置针;(5)全面实现对患儿进行无针式静脉输液和采血,降低患者承受重复穿刺的痛苦与针刺伤的发生几率;(6)在操作前,护士人员要仔细检查所需物品是否齐全;在操作过程中,护士要严格落实防针刺伤操作;操作完毕后立刻处理使用过的器具和设备;(8)每位护士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后要详细填写工作记录表,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护士长或主管护师定期检查并分析护士的工作记录表中的问题;(9)对工作记录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出解决方案;(10)成立专门的临床路径管理小组,随机检查护士操作规范、防护意识等;定期对护士进行操作规范、防护意识等方面的培训;(11)所有护士都必须了解当发生针刺伤事件的处理过程,制定相信的针刺伤临床路径应急方案[2]。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前,我院儿科发生针刺伤941例,其中按照流程处理的127例,未按照流程处理814例,患儿的感染率为27.36%;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后,我院儿科针刺伤319例,其中按流程处理的307例,未按流程处理的12例,患儿的感染率为9.44%.对比两组数据,结果(P

3.讨论

儿科护理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患儿的配合程度低。当需要采血、皮试或穿刺时,患儿会因为恐惧进行反抗、哭闹,导致在操作时注射器针头误伤患儿。所以,操作前护理人员与患儿或患儿家长进行有效而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三岁以上具备一定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患儿,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放低自己的语气,态度友好亲切的解释,帮助患儿尽可能的消除的恐惧;对三岁以下的患儿,护理人员则需要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和解释,获取患儿家长的理解与帮助[3]。

当患儿发生针刺伤时,护理人员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导致患儿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当患儿出现针刺伤时,大多数护理人员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尤其是一些工作时间较低的护理人员,更加容易慌乱、紧张,导致情况恶化。按照流程,当患儿发生针刺伤时,护理人员应立刻向离心方向挤血,冲洗并消毒伤口;然后对患儿抽血检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相关的抗感染药物或注射疫苗。但在实验中,本院发现许多护理人员并了解,甚至不知道这一流程,故而本院将提升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与应急能力作为此次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重点。

根据对我院儿科针刺伤事件分析,发现使用一次性头皮针更容易造成患者针刺伤,而留置针针芯,尤其是BD留置针的针刺伤发生几率几乎为零。其原因是因为留置针芯具有安全装置,能有效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故而本院会加大对具有安全型留置针的使用。

通过实验结果,本院发现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后,无论是在操作规范,还是在防护意识与处理针刺伤事件发生能力上,护理人员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当患儿发生针刺伤后,护理人员第一反应就是按照处理流程进行挤血、冲洗并消毒伤口。而实验中未进行及时处理的12例患儿,有9例患儿是因为儿科护理人员人手不够,无法立即处理;另有3例患儿在完成挤血、冲洗并消毒伤口后,患儿家长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处理。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虽然造成儿科针刺伤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制定合理有效的临床路径管理,是能够有效降低儿科针刺伤事件的发生率,提升儿科护士操作规范与处理针刺伤的能力,降低患儿针刺伤的感染率,值得在护理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邓裕章,陈剑霓. 儿科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1(11):36-37.

[2]刘迎春,于颖,李新红,赵晓d. 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J]. 护理研究,2013,16(27):1624-1625.

[3]马媚媚,游美英,陶玉琼. 儿童感染科护士针刺伤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2(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