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涛:考古也疯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涛:考古也疯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有一些搞历史、艺术研究的朋友,原徐州博物馆馆长夏凯晨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与汉朝的墓葬、文物、画像石刻打了一辈子交道,成就卓著。

一次来南京,老夏带来了一个小伙子,是他外甥,叫王涛,刚从吉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系硕士毕业,现已就职南京市博物馆。当我问“为什么选择南京而不是外地,为什么是市博物馆而不是省博物院”时,王涛说:“我已经28岁了!”他首先强调自己已不是小伙子,然后侃侃而谈。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论述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组成中华文明方面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六朝所在的南朝帝王频繁更迭、朝代短暂、对统一九州有心无力的特殊性。他认为六朝文化的研究较其他朝代还不够充分、成熟,有很多需要揭示和厘清的问题。南方出了那么多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能工巧匠,这让他非常着迷。他希望借助更大力度的地下文物发掘,对南朝史以及南方人性格方面的研究作出贡献。

他的这番话持续了十几分钟,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表情夸张、形体动作有力,如果放在课堂或讲座上,应该算是不错的演说。

就这样,王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一段时间以后,王涛通过南京出版社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叫《古玩投资述要》。王涛真正进入我们视线的是出书后的两个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开办了一档“万家灯火”节目,大概是学习“CCTV”的“百家讲坛”,搞一点市民感兴趣的文史讲座。在播出了“明史”和其他一些专题以后,不知道是谁出了一个点子,针对民间的收藏热,辟一个专题专门讲“古玩投资”或“文物鉴定”。鬼使神差,他们根据《古玩投资述要》找到王涛,请他去主讲。

据我所知,这类节目专业性过强,难免枯燥。虽然收藏市场火爆,可真的有人要看这种节目吗?王涛的讲述能突破专业的乏味,抓住观众吗?

王涛的节目如期开播了,他为之定名《古玩投资技巧》。屏幕上一个有点严肃的小伙子,用清晰的声音连贯地讲述着的文物、古董知识。除了声音,同样清晰的还有他的手势和徐州口音,一如我们初次见面的镜头。我想到了成功,但没想到太多人追捧,更没想到火爆,收视率居然超过该电视台几乎所有的节目。这一结果让电视台喜出望外,为了保住收视率,他的系列讲座《古墓探宝》、《珍玉传奇》应运而生,迅速跟进。接着,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市民讲堂请他开讲考古;徐州某大学请他为研究生开课;南京师范大学亦请他为金融专业的学生讲授艺术品投资;电视台还请他客串其他访谈节目。一时间王涛东奔西走、不亦乐乎,成了出镜率很高、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

王涛的成功使我产生了深入、全面了解、认识他的冲动,为此,去了他的博客。尽管年龄不大,但是王涛在考古这个行当上“工龄”可不短了。受舅舅老夏的影响,他从五岁起就在博物馆里“转悠”,耳濡目染了许多文物鉴定知识。考大学和读研,自然选择了历史学与考古学专业。学习期间已经亲身参与考古发掘和科研活动。2001年,参加全国秦汉兵马俑比较研讨会,并被安排大会发言;同年,加入中美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深入内蒙腹地考察;2003年,参与中央电视台“遥感秦皇陵”节目的录制。

上了一系列电视讲座,王涛在别人眼里已经非常成功,可他自己却不满。我们看他为自己设计的人生图景:博客的点击率超过一百万次,不是攀比,只为证明考古和收藏虽不是社会生活中心,通过他的魅力照样可以聚拢人气,可惜现在还不到十万。他希望可以随手签一张巨额支票,不是需要,只为证明可以拥有一艘豪华游艇,然后转脸把它捐掉,可惜刚买了一套很袖珍的公寓后,账面所余还不足一万元……

在王涛的博客中,我惊喜地发现他非常喜欢被西方人称作“形而上学”的老子哲学,居然在中学时期就非常着迷。

王涛把《老子》与更早出现的《易经》联系起来,写道:“我把《老子》看作《易》的简写本,要学《易》,须从《老子》入手。”这种带有方法论的“解老”很有新意,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人历来认为,四十岁以后学老子,五十岁以后学《易》。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历史上最早注《老子》的王弼(魏晋时期,公元226―249),注老子时还不到23岁。于是王涛这个时候就“读老”、“解老”便不足为怪了。

在学问的问题上,中外各路贤哲无一例外都说要做减法,也就是不向外求,而是求助于自我的内心,老子就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苏格拉底说,当人们在学习时,实际上是在回忆。要达到开明、开悟、开发潜能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虚,二是静。王涛的成功已部分地印证了这些理论,只要他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相信更大的成功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