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烘干方法技术的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烘干方法技术的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我国的水电事业发展速度较快,在各水电站中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得以应用,小型水电站在水电事业行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应不断的提高创新小水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水平,从而使其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确保小水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使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更好的体现。本文主要对小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烘干方法技术创新进行了探讨,可供大家参考交流。

关键词:小型水电站 烘干方法 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煤炭资源供电目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电力需求,也无法推动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水电站供电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水电站因其具备无污染、可再生、运行时间长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我国的小型水电站建设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小型水电站可以就地供电,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低于其他发电方式,同时具备灌溉、供水等功能,在整个水电系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多小型水电站建在边远山区且多为70年代左右,计划经济年代民工所建,普遍存在厂房矮小、门窗破旧,在雷雨天气容易受潮,特别是台风季节,发电机和配电盘给雨水打湿极为常见。台风季节也是来水期,如果不能快速对发电机组进行烘干处理,将会错过丰水期发电(小型水电站大多为迳流电站),必将对发电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1 水电行业常用烘干方法及存在问题

现在我国水电行业普遍使用的烘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流机烘干法;

(2)发电机短路干燥法;

(3)红外灯烘干法;

(4)电炉烘烤法;

(5)发电机空转自然干燥法。

山区小水电运行人员大多是电站周边的农民工,运行人员水平大都是初中以下。如果采用直流机干燥法,不但要增加设备,而且要求运行人员要随时调节电流,对运行人员要求较高,如果干燥不当,很可能发生事故;如果采用发电机短路干燥法,对运行人员要求也较高;以上两种方法在现阶段在边远山区使用都不太实际。如果采用红外灯烘干,因为山区雨天温度较低,湿度很大,加上雾气,从以往烘干效果来看,一般速度较慢;如果采用电炉烘烤,担心受热不均极易发生局部烤焦事故;如果采用发电机空转自然干燥法,更不容易达到绝缘要求。

2 烘干方法技术的创新

我通过近几年来的经验,根据烘干箱烘干原理,使用多盏碘钨灯对发电机进行烘干,在山区电站效果很好。这种方法不但对运行人员要求不高,烘干设备简单且安全可靠,干燥迅速。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2.1在发电机前后端定子绕组间各插上两支监视温度计;

2.2一般使用12盏碘钨灯(如电机较大可适当增加灯数),在发电机前后端各对称摆放4盏碘钨灯,在发电机的上下左右各架1盏碘钨灯,灯与电机的距离约为1米;

2.3 将定子温度控制在70-80℃之间,使用碘钨灯与电机的距离来调节温度。一般烘干开始后的5小时内应每15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温度,5小时后每半小时观察记录一次温度。

2.4使用碘钨灯多点干燥,如果是一般的发电机组受潮约需5-10小时即可达到绝缘要求。如果是发电机组被水淹没深度受潮,约需3-15天即可达到发电绝缘要求。

3案例分析

我公司下属的南改三级水电站2#机组,在2003年11月29日因水轮机蜗壳排空管断裂,造成发电机组被水严重喷湿。我使用12盏碘钨灯按照上述方法经过72小时的烘干处理,发电机组相间及对地的绝缘值均在900兆欧以上,未做耐压测试就开机建压并投入运行,带满负荷运行,一切正常。2005年9月27日,“达维”台风使我公司下属的毛拉洞坝后电站两台芬兰进口机组被洪水淹没泡浸达7天,经清洁处理后使用直流机干燥,经过42天的烘干后停电测试,各相间及对地绝缘值均为零。后来增加碘钨灯多点加温干燥,经过14天的烘干处理,经测试各相间及对地绝缘值均在350兆欧以上并做耐压测试合格,机组运行一切正常。

4 结 语

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和应用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因此在对水电站运行别容易产生的电气设备故障更应该关注,这样才能确保小型水电站能够将其功能完全的发挥。但是在对小水电站的电气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也必须要加强自身素养,对小水电站电气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常态化监测,从而杜绝出现“有人建,无人管”的状态出现,从而对小型水电站电气设备日常运行有效的进行控制。惟有对各种电气设备故障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故障维护经验,才能够让我国小水电站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春磊. 小型水电站的发电机组运行与维护[J].电源技术应用. 2013(05)

[2] 唐军,蒋毅. 水电站运行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