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兰州鼓子表演中的审美意趣与传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兰州鼓子表演中的审美意趣与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兰州鼓子是兰州独有的文化遗产,也是文化品位极高的民间艺术。它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分明;唱词诗意浓厚,韵味深长。它演唱方式特别,来源特别,流传形势特别,以器乐伴奏演唱,内容丰富多彩,通常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古典小说、传统戏文,间或穿插风趣评述,把复杂的人物故事加以艺术渲染,紧扣听众心弦。

一、兰州鼓子的表演意趣

1、生活本色性

与其它民间艺术相比,兰州鼓子没有道白,一唱到底,也没有角色分唱,无须形体表演,不用化妆,“一人多角”,没有“演员”一说。通过艺人演唱,把形形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只需一个人,两三件伴奏的乐器即可,很生活化的现实主义演唱方式,但是曲调和唱词又非常的典雅优美。这种粗放的外在表演形式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很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演唱的是清一色的男性,给人以奇异的感觉。

2、民间大众性

兰州鼓子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全是用兰州方言演唱。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来鼓子艺人演唱。如果是婚礼,就大唱《西厢记》给新人的好日子锦上添花;若是办丧事,就唱《罗成显魂》烘托悲伤气氛。鼓子世家传人郑永瑶说:兰州鼓子曾是传达高原黄河儿女喜怒哀乐和生生不息激情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很独特的美学意义。

3、演唱方式独有性

一是自娱自乐,兰州鼓子艺人不刻意在众人前演唱,他们基本都是内部交流,听者也是唱者,这个唱一曲,那个唱一首,不在意有无观众。唱者自唱很投入,听者自听很随意,有说笑的、有喝酒的、有跟着和唱的,气氛很宽松也很悠闲,是个完完全全的男人世界。三弦是主要伴奏乐器,辅以扬琴和二胡,有时还有琵琶和笛子。本来是有鼓(八角鼓)作为定调乐器的,但是现在会敲鼓的艺人很少,技术不精的也不敢敲,怕破坏整体韵律的和谐,因此基本上就取消了,但是“鼓子”的名称却一直延续下来,这样既有源头痕迹(北京子弟书和八角鼓)又有演变(兰州地方)特征。琴声很悠扬、歌声很激荡,演时半闭双眼,无比陶醉。二是不对着听众唱,而是半闭着眼对着伴奏乐器唱。据说这还是个特别的习俗,关于半闭着眼睛是有它的来历的:《历代作家论民间文学》书中提到,鼓词从皇宫传出时,接收者是一瞽者(即瞎子),他唱时紧闭双眼,学唱者亦闭双眼,久而久之,一代传一代,就这样传了下来。三是坐唱,很闲适。因此观看兰州鼓子是一种特别的艺术享受。

二、兰州鼓子的曲词特点与结构

兰州鼓子整首曲子一般由鼓子头、鼓子尾和中间若干支曲子组成,也可把鼓子头取出单独演唱,分文曲和武曲两大类。唱腔的声调发音重,比较沉郁,字少韵长,韵调委婉,情感激昂,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如诗篇曲的头一句最多不过十来个字,却要唱上一两分钟。兰州鼓子唱词文雅,精练简洁又与兰州民间生活口语语言相结合,朗朗上口又通俗明了。如[满江红]曲词《文王卦》:“手捧文王卦,身身往下拜,双膝跪尘埃,为只为出门人,未把家书代,时时挂心怀,求菩萨保佑他,身子多康泰,无病又无灾,一问他身子好,二问他可发财,三问他几时回来,再问他风流事今改未改。哎哟卦上说个明白,焚香达上台保佑他早些回来。”

排调曲《罗成显魂》中鼓子头:“玉虎星降生,脱化罗成,只因三元吉害忠臣,淤泥河乱箭穿身早赴幽冥。” 唱词典雅,音律高亢,节奏明朗;转调处启承转合,过渡自然,很是抒情;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美。唱到“太平年”曲牌时众人有帮腔“太平年,年太平”烘托气氛,情节跌宕起伏,气势恢弘,现场观众很受感染,都有要放声歌唱的冲动。每一个鼓子曲都是吟诵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段故事情节,许多内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牌调文曲《别后心伤》在演唱中给人的感受最深刻,艺人们除了用兰州方言演唱外,在音调上还类似于苏州评弹,尤其是每句唱词的开头音调比较高,有着南曲的典雅华丽,又有着北调的豪放爽朗,调式色彩基本上是明朗向上的,充分显示出兰州鼓子的来源特征。“别后心伤,独坐牙床,猛然想起负心薄情郎,他把那海誓山盟一旦忘。佳期约定桃花放,哄奴等到黄,相思病害得奴家魂飘荡,盼才郎一盼一个新月上。”“手压胸膛自己思量,这才是,聪明人上聪明当,聪明人反而又上聪明当。”书写了一位多情、温顺、贤淑、缠绵的古代形象。唱腔柔和委婉,吐字轻放轻收,运气徐出缓入,很注意旋律起伏的线条,演唱者的神情也极为陶醉,看得出这是老艺人们最能体现演唱技巧的曲目,也是他们得意的曲目。

鼓子曲词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和通俗小说的故事为基础改编创作,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赞颂祝贺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言;三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主要曲目有《燕青打擂》、《林冲夜奔》、《武松打虎》、《三顾茅庐》、《岳母刺字》、《拷红》、《木兰从军》等。解放后,一些老艺人还精心创作了《》、《子荣降虎》、《雷锋》、《陇原英烈》等曲目。一个唱段时间长的就是四十分钟,时间短的也就是二十分钟左右。像排调曲中的《林冲投朋》、《武松杀嫂》、《挑帘》等是取材于《水浒》;《三顾茅庐》、《取街亭》、《骂王郎》、《张飞闯帐》等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莺莺饯行》、《拷红娘》等取自《西厢记》。其他有《西游记》的故事,有《隋唐演义》故事,有《岳飞传》、《杨家将》、《伯牙摔琴谢知音》、《萧何月下追韩信》、《赵匡胤卖华山》等等,内容充满阳刚之气,歌颂赞美英雄豪杰;抨击封建官吏的豪权要势,讴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的曲词。也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如《白娘子传奇故事》,语言既通俗明白,充满民间口头文学的色彩,又文雅动听,做到了雅俗共赏。在写法上,大多是把叙事、抒情和描写结合在一起,是叙事诗。文笔受唐诗、宋词、元曲、杂剧等风格的影响,辞藻典雅绮丽,十分讲究平仄韵辙。

三、兰州鼓子的生存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兰州鼓子自古以来就是高级社会的文学与学问,是和当地民歌和风习混合而成的艺术,是知音艺友结伴合歌、弹唱助兴的一种自我娱乐形式,是有闲阶层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结果形式。因此从它的发展历史来说,兰州鼓子的演出一直处于自流状态,历来未产生过专业演出社团,缺乏正常的学术争鸣和流派之间的交流以推动它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像其他剧种那样曾经出现过以此卖唱度日的流浪艺人,缺少有力的传播和大范围的普及。兰州鼓子是用的兰州方言演唱,年轻的市民不爱听也听不懂,没有新人接受和学习,又因是家族流传,是几代人流传下来的艺术,极易造成失传,现在连他们的后代也不愿意学习和继承了。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艺人年龄老化、听众面狭窄、流行地域不广,日渐脱离群众的衰落局面。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在经济浪潮下,在多元文化对它的冲击下,本土本味的演唱兰州风土人情的兰州鼓子没有公众场合,没有大量观众,如果这批老艺人去世了,鼓子也就失传了。

目前,兰州鼓子生存难问题的症结在于:

老艺人的固守与坚持。他们既希望鼓子有更多的继承者,不愿意看到这种艺术在他们手里失传,又不愿意大幅度地改变鼓子演唱的方式,内心很矛盾,大多数年老艺人还反对鼓子改革,有抵触情绪。

当今农村和城市的人际交往方式与文化发生了变化。社会变迁,丰富的新兴文化的产生不仅对鼓子的影响大,而且对所有传统的文化都有影响,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现代化、高科技化,老艺术家们普遍存在着失落感。怎样尽快适应和变通,力争保护住自身是关键。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