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论在阅读和写作中融入审美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论在阅读和写作中融入审美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文学是美的集中体现”,蕴涵着大量美的因素。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更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阅读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体会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阅读和写作之中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文表现出来的立意、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美,不但能启迪、感染、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净化心灵,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路径是:

一、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欣赏美

语文课本本身的思想内容、体裁、结构、风格、语言表达等都是美的,都是按美的法则营造的,都是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欣赏。在阅读文章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向名作家们学习审美、立美的能力,主要注意以下两个层面:

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立意美

立意,也叫主题。主旨,它是文章的“纲”,是文章的灵魂。古人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所谓立意美,就是文章立意新颖,格调高雅,能给人新鲜感和美的享受。教材中每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立意(主旨):有的歌颂伟大,有的歌颂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多样的立意无不显示作者的审美情感。我们启发、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孙梨的《荷花淀》,它是一篇反映白洋淀地区抗战斗争的名篇。作者没有正面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以轻松愉快的笔调,通过白洋淀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细致描绘,歌颂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好心灵,她们识大体,顾大局,爱丈夫,爱家乡,更爱祖国,并且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勇抗敌的爱国精神。课文立意新颖,从普通的人、普通的事上发现了美,展示了美。

再如,沈从文的《边城》一文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形式是自然的。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那里的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作者通过对质朴善良的人和热情奔放的民俗的描写,反映了湘西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对这片具有淳朴民风土地的热爱、向往。

⒉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和表现手法美

课文的内容和立意往往是通过精美的语言和艺术的手法来体现的。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往往表现在简明、生动和极富表现力、感染力上,表现手法能艺术的再现内容之美。

例如,的《沁园春·长沙》一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副色彩绚丽的美丽秋景;“万”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层”描绘出林木的重重叠叠,“染”活画出湘江岳麓山一带的枫树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其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一句不但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也描绘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场面。语言精炼形象,极富感染力,让人在美的语言中品味、陶醉。

二、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美、创造美

经过课文阅读学生欣赏到美之后,接着通过写作的形式运用美、创造美。这既是审美教育的归宿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1)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运用美。矛盾说:“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王勃仿庾信的诗句,仿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鲁迅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获得启示而作《狂人日记》。可见,仿写是鼓励学生运用美的规律借鉴和创造美的良好开端。

(2)引导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创造美。尽管这是比较高一级的要求,但只要用心,肯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我们学了《毛遂自荐》这篇古文,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有个同学这样写道:“毛遂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它不受地位、等级的束缚,敢于冒死纾难建功,这才是真正的美德。可我们在优越的环境下工作,稍不顺心,就退却不干,这与毛遂相比相差太远了……”习作不仅揭示了毛遂的美德和勇于自荐的精神,也表现了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闻道统一的课文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美的因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评价、借鉴过程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正所谓:“寓美与教,其乐无穷,其美无穷。”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