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修辞立其程”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修辞立其程”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基于修辞研究是对人类相互行为的研究,与“修辞立其诚”一样,修辞也“立其程”,即依托其内在运行机制,文章试图另辟蹊径探究这种行为的内在机制,将修辞学研究置于更为宏观的背景之下。“程”就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以及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信息解码机制。

关键词: 修辞 信息控制 原理 机制 探索

一、序言

“修辞立其程”是“修辞立其诚”的仿词。“修辞立其诚”语出《易・乾》,本为孔子读《易》解经之语,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做到立身诚实,后多指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并成为语言学界经典的术语。在多数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观念中,修辞是“最有效地运用语言,使言语很好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技巧”。由于这样的一种定位,大多有关修辞的研究与争论便只涉及对言语活动进行分析,限于对表层的解读,而较少对其理论前提作出反思性的批判。由此,修辞研究一直摇摆在技巧之“术”与理论之“学”的暧昧处境之中。我认为,“修辞立其诚”属于应用程序的范畴,是通过人为干预而达到对人的满足需求的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依托了一个能够提供其正常运行的平台,即系统程序,这个系统程序就是内在的原理与机制――修辞立其程。所谓“程”就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以及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信息解码机制。

二、“修辞立其程”的“三论”原理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当修辞信息确定后,修辞生成者时刻就会受到语境、语体诸如音律配合、词语调配、句式选择、辞格运用、语体风格和逻辑等方面的约束,约束即控制,而控制则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之上。

(一)系统论原理。系统是若干个互相联系和作用、互相制约和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的有机集合体,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信息论原理把修辞信息的生成、传递、接收看成一个系统,而构思阶段、遣词阶段、造句阶段、谋篇阶段、表述等阶段则是这个系统的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的运作,最终达到修辞既定控制目标。

(二)信息论原理。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获取、编制、传递、变换、整理、存储的科学。从修辞的流程及结果看,信息是由一方(传播者)围绕命题即既定控制目标,通过语言符号传递给另一方(接受者)以前不曾了解的关于某事或某物的实际状况或结果,以及某个方面知识或道理的载体。对修辞而言,信息是语言编码及其程序的依据,可以反映修辞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变化程度;信息是修辞各子系统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的特殊形式,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起控制作用。

(三)控制论原理。控制论是研究各种控制系统的共同控制规律、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的理论,即研究系统如何按照预定的命题即既定目标值去运作,以满足既定目标值的要求,实现系统的最优化、信息的最优化。把控制论的原理运用于修辞研究,就是把命题最佳表达效果作为信息传播的目标值,再把信息传播进程中的实际效果与最佳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并找出目标值的偏离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调整、校正措施加以控制,使目标值不被偏离,或在偏离目标值已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干预使偏离幅度尽可能地降低。

三、“修辞立其程”的控制机制

修辞是言语选择、生成、表达的过程,是一种信息由散至聚、由模糊至精确、由低级至高级的流动,信息流动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系统按照预定命题并通过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与信息解码实现既定目标值。

(一)系统的信息控制。当代西方修辞学将人定义为“使用符号的动物”,表明修辞学应关注使用语言符号的人,因为作为符号使用者的人,运用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并不直接与现实相连,而是取决于使用符号的人的有意识的选择。取决于人有意识地选择的修辞行为,意义在于确定传播的信息,提高信息传播过程中传递和处理信息的效益,目的就是将“己所欲施于人”,即用自己的意图、主张影响他人,正所谓“修辞立其诚”。这就是说,修辞必定要通过“修饰言辞”和“经营内容”两个过程才能生成并确立一个信息核心,而这个信息核心无疑又决定着语言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处理结果。“修饰言辞”和“经营内容”的内涵,就是围绕命题目标值按一定的结构进行信息的编制排列,就是使用符号的人的有意识的选择。修辞信息传递至接收者时,接收者必然会受到信息生成者意向的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也必定与信息生成者意向所限制或规定的一致。不难看出,作为人类相互行为的修辞具有控制机能,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也同样具有受既定控制并生成反馈的特点。简单地说,修辞信息生成即系统控制开始,信息处理者随即进入被控制状态,并随即进行与信息生成者意图相应的信息读解码。修辞信息的生成与修辞信息的接收,其实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的过程,就是信息控制与被信息控制即反馈的过程。必须指出的是,修辞的这种信息控制过程,必须建立在掌握共同语言的双方的基础上,与此同时,双方的控制机制也须绝对一致。

在语言实践中,信息的生成、传递和处理往往不是那么顺利,交际过程的每一层次的综合分析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误差。这种误差,正是影响语言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揭示了避免和消除这些因素的内在机制。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一个系统,都有一个核心。在语言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特定的语言环境及其相应的规律是信息赖以生存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信息核心和信息外层同步,信息接收者很容易理解并接受信息生成者传递过来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纷繁复杂的世界需要纷繁复杂的思维,纷繁复杂的思维又将述诸复杂精密的语言。复杂多层次的事物事理,信息核心和信息外层难以也无法同步,仅靠的信息核心的表达显然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处理者对信息理解和被控制的程度,取决于信息生成者对于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的优劣程度。信息编码的过程,应该是在围绕信息核心,依据扩大、限制、修整、补充和校正、调整原则,正确而又合适地覆盖信息外层的过程。这一信息的变换过程,绝对地融入了修辞运用者的逻辑施控意念。施控者的逻辑施控意念在信息外层多层次构成的系统中得以精确化、具体化,受控者也在由信息外层逐步向信息核心的深化过程中,对修辞运用者的意念进行领会和消化,并在接收信息后迅速将核心信息转化为行为,表示对全部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二)系统的信息反馈。如前文所述,在一定条件下有信息核心与信息外层同步的情形,即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大小一致,表示的概念单一。这种情形的修辞信息一般都直接表明控制意向,一般都能顺利实现控制并取得积极效果。这种修辞信息的编排和选择,鲜于附加外层信息,信息核心往往是单一明了的,施控及受控往往也是一次性的,可称之为一次性的理想控制。问题在于,语言的修辞控制并非都是一次性的理想型,更多的却是属于由于施控者在传递信息时围绕信息核心附加了更多的外层信息,或对语言环境的干扰没有充分的估计,或生成的语言信息本身就存在偏颇,以及受控者接收和处理信息时就有差错或不当的一类。这种非理想型的控制,由于受控者接收和处理信息时需要“层层剥笋”,稍有偏差就不能使修辞顺利进入控制状态,收不到理想的控制效果,说到底就是不能顺利完成语言交际任务。

语言交际的终极环节在于被理解、被接受,修辞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和消除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通过系统的信息编码使信息的结构完善并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这样的完善需要经过以下一系列的过程:信息生成者(即施控者)必须根据信息处理者(即受控者)接收信息后发回的反馈信息,重新校正或继续调整语言信息即进行信息变换,使控制意念进一步明确,然后将校正和调整后的信息再次传递给信息处理者(话语听读者)。这样的变换过程会由于各种原因反复出现并臻于完善,但有一点,它不可能无尽循环往复,若在往复过程中遇对方听不懂即有大量负反馈,虽经努力仍然无济,控制过程就会中断或无果而终。这正是控制论原理中的“反馈型控制”,即修辞控制中的“二次性修辞”。对于反馈的信息,施控者应极为重视,它是重新校正或继续调整控制信息的讯号。反馈型控制目的的实现是渐显的,每一次的反馈和校正调整,大都是信息核心外层信息的变化,而这种数量上的变化每次又都带有质量上明显的变化。当这种外层信息的变化、转换达到最佳程度,也就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辞格运用等消极修辞、积极修辞手段运用到了恰到好处的阶段时,施控者和受控者的意念趋于同步,受控者发出的反馈信息就表现为施控者意念的物化,同时宣告反馈控制就此完毕,表明语言交际取得最佳效果。

语言交际中信息生成者即施控者根据反馈的信息重新校正和调整固然至关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前提是信息处理者即施控者能否及时而又适度地作出信息反馈。在信息反馈系统中,信息反馈是信息调整和再次传递的重要依据和环节。在修辞控制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反馈是修辞渐臻完善的阶梯。

(三)系统的信息解码。真正好的修辞,最终要体现在被理解之中。再好的修辞,对一窍不通的人而言也是没有意义的。绚丽的色彩,在色盲者的眼里也是灰色的。这就是说,修辞学所研究的远不止语言的生成和表达,它同时还将研究特定传播系统中对信息的理解。在修辞控制机制中,施控者(即信息编码者)生成和表达信息,表示信息控制开始;受控者(即信息解码者)接受信息,标志着对语言的理解并接受控制。施控者与受控者在整个信息控制系统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信息的识别、处理和自我适应控制,表明修辞控制有望顺利实现。

事实上,真正听懂别人的话要比自己讲一番话难得多。语言理解的实质就是运用交际双方传递出的语言编码信息作材料进行思维,然后作出与语言信息相应的信息解码。语言是由相互作用的语言单位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这一整体绝不是那些语言单位的简单相加和重复,而是语法和修辞的产儿,需要交际双方的共同构建。显而易见,语言的运用与理解是需要具备语言的理论知识和语言感受能力的,否则就难以或无法形成完美的修辞,就难以或无法产生完美的效果。所谓美妙的音乐需要音乐家的谱写,也需要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因此,围绕修辞的目标值顺利实现修辞控制,不仅需要信息编码者的努力,而且需要信息解码者与信息编码者同心同德,协助、配合信息编码者完成修辞信息的多次编码,并通过双向的正反馈减小信息层次间的误差或损耗,使交流趋于平衡与和谐。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修辞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法摆脱内在机制的控制。内在机制犹如提供应用程序运转的系统程序,既是具体运用的平台,也是具体运用的后台。探究修辞控制的内在机制与原理,有助于我们对修辞学科乃至语言现象的综合分析与理解,把握其实质,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鞠玉梅.关于修辞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国语,2009,(2):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