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分析与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分析与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分析,结合高职院校人才目标的培养要求 ,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途径探讨,使高职教育更加符合社会人才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高职教育

收稿日期:2006―12― 24

项目来源:本论文为省级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培 养途径研究》,编号为Z0025。

作者简介:朱嘉华(1957-),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 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等教学及 研究工作。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即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出温文尔雅、知 书达礼、父慈子孝、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同时要注重培养“才”。现代化的建设归根 到底是要靠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培 养具有包括人文精神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人。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有重视人文教 育的传统。《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 ”拿现在话来说,就是精神文明;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讲道理,讲文明才 是中华民族语言的基石。因此只有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才 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 合而成,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 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 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 ,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 问题,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现状

鉴于以下几点理由: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一)在全社会重理轻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重实用、轻基础,高职院校同样受到冲 击。学校在专业规划、专业建设上同样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和全面发展。通过对部分高职学生的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旷课,厌学现象。

(二)各类高职院校都忙于建专业、扩规模、求效益,而忽视了内涵的发展。这一方面造成办 学目标不明、特色不清、设施不足,教学成了专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压缩,缺乏准确 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另一方面,沉重繁忙的专业建设和处于探索阶段的课程改革使教师 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对高职院校的定位产生误解,从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技术 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 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四)高职院校多由各类成人院校改制或中专院校升格或合并而来,无论从办学历史,还是师 资力量、硬件设施都较普通本科高校有所差距。尤其从人文底蕴上,更是无法相比。许多高 校有少则几十年多则近百年的历史,它们那古朴凝重的建筑,幽雅美丽的校园本身对学生就 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而且那里也是我国名家大师云集的地方,大师们那令人“高山 仰止”的学术造诣,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着大批学生。高职院校则少有或没有这样的 人物。而且,从生源素质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较它们的低一些。

(五)新建的高职院校的各级各类机构尚处于组建过程中,人员配备不足,有些教师尚未摆脱 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只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忽视学生人格教育,认 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专门人文学科教师和专门机构(如党团组织)的任务,与他们无关,造 教育单一化,无法形成全面的网络。

(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建高职院校设立时间较短 ,校园文化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缺乏深厚的基础和底蕴。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多为二 至三年,各类学生团体组织人员流动较快,无法深刻反思总结,不成气候,难以形成稳定的 校园文化。

三、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外部条件

孔子言“君子不器”,学校教育不是“制器”,学校教育要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备全面 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把学生培养成有集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从应 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同 志讲到“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 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应更好地实现智能与人格的统一,做 事与做人的统一,学业与修养的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全社会的事情。

(二) 激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需要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在动力

人文素质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 是人文知识、教育的内化,而绝非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无关的带强制性的他律过程。学生人文 素质的提高与学生是否自主自愿地接受外在的人文影响,并内化这种影响密切相关。这种需 要是基于对人文素质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的对某种理想人格自行的 向往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像历史上的屈原、岳飞……,现代的雷锋、孔繁森等……光照千古 的伟 大人格,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永远为世人所景仰。这种心理倾向对于人的知识的累积、能力 的提高、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具有全面的动力作用。所以孔子说:“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激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需要,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 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品德。在 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人格自我。现代科学技术的善用和恶用取决于人们 的人文理性,美国“911”事件不正说明这一点吗?其次,要让学生明白,人格是后天学习 和锻炼而逐渐形成,逐渐提升的,它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各方面的内在统一过程。李政道 教授说:“科学与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应当是只懂科技,灵魂苍 白的“空心人”,也不能是不懂科技而侈谈人文的“空心人”。再次,要让学生理解“人之 生不能无群”的道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人与人之间互相提出要求或者认同某种社会规 范体系,这种要求或规范即是个人在社会中得到的生存即做人的准则。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许 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习、继承、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三) 开辟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保证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 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人文素质教育要通过多种 有效地教育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课堂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第一,要加强马列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从量上来说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开设课程,安 排课时,不得挤占。从质上来说,要从考试、考分的圈子中跳出来,从世界观上和方法论上 给“两课”定位,把人文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注重育人功能,使两课起到人生导向的作用。

第二,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教学生如何处理做人的课程,西方称之 为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叫做博雅教育课程,在我国总称为公共课程,其内容包括语文、历史 、文化、艺术、自然、哲学等领域。目前,有些学校把这些课程融为一体,开设了综合文科 课程,通过必修和选修文科课程,逐渐达到“三应”,即中外文化与文学优秀作品的应读书 目和艺术方面的应知应会。

第三,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针对当前学生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 ,强调各科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单纯的人文课程不可替代的,应大力提倡专业课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把对真、善、美的追求融合、渗透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

2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陶冶。哈佛大 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夫斯基曾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 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积极开发校园文化活动,即各种“讲座”各种社团活动,各 类科技节与文化节,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才能。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 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3人文素质教育应体现到教师队伍建设中。人文素质最根本的是做人的问题,这与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东汉学者许 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见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 影响很大。教得好,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得不好,是“误人子弟,遗憾终生”。 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教师时,不仅要考核科研水平,业务能力,还 要 进行人文素质考核;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高层次的学 术活动,要求他们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学校还应适当对外聘请综合大学知名学者任教和讲 学或者进行人文素质专题讲座,扩大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言传身教”作用。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不能 填补道德的缺陷。” 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但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应该 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质,让他们学会爱人,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人格健康的人。高职教 育应站在全球竞争、民族振兴的高度,用超时空的眼光来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 培养出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龙云端,程刚高校管理的理念: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0 ,(1)101-103

〔2〕王蜀见,李晓彤就业研究: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关键的建构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4)50-51